【胡杨林社区-般若草-个人文章】
天女散花 • 菩提剑出鞘
□ 般若草
2011-04-30 10:34
收藏:0
回复:1
点击:4279
我“和云海汉草”的一首小诗,有人就“菩提出鞘向邪魔,无欲无求立冰雪”提问。我添加了备注,可是一两句话又很难说透,只好另起一帖,谢谢朋友!
(1)魔邪——佛教的“魔”,指情感方面的烦恼,主要是七情六欲产生的烦恼。“邪”是指理性方面的障碍,主要是思想、理念、认识方面的偏邪见解。比如世界观、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的见解;对国家、政府、民族、爱国的见解;对社会民主、自由的见解;对历史、文化、宗教、各种历史学术思想见解等等。偏邪的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产生偏邪的思想和人生行为。所谓偏邪,指偏离真理,偏离正道。我们平时常说:这个人中邪了,就是感觉他的思想和行为与大家公认的常识、常理、常情不太靠谱。
所以,佛教修行谓之降妖除魔,破除七情六欲带给身心的烦恼魔,降服偏离真理的偏邪思想。所谓情欲为魔,邪见为妖。我们修菩萨行,一方面修正完善身心行为,解脱自身的痛苦烦恼,一方面要研读佛经和参学一切学问,融会贯通,防止自己在理性上的偏邪之见。让自己建立起佛教的宇宙生命观,便树立了信仰。以身修证佛教的宇宙生命观,便是大修行。
(2)无欲无求——我们修菩萨道,是不断的舍。舍弃自己的贪欲心、瞋恨心、痴迷心、妄想心、虚荣心、妒忌心、傲慢心、欺诈心、偷盗心、阿谀心、猜疑心、算计心、陷害心、毁誉心、争斗心、好胜心、自是心、骄傲心、自满心、炫耀心、仇恨心、报复心、冷漠心、自卑心、哀怨心、自杀心、霸道心、歧视心、凌弱心等等不健康之心,它们是产生烦恼的根源,所以也叫烦恼心。舍尽它们,就不生烦啊,从而让自己的心地呈现一片清净风光,那就是本然的清净心。慈悲的种子就会在这片清净的心地里,自然发芽、生长、壮大,开花、结果。所以修道,就是一个不断舍弃的过程,无所求无所得。老子说“为道日损”是这个意思,儒家讲“舍己为人”也是这个意思。所谓“己”就是千百种上述烦恼心,它们是生生世世的遗传基因,不同成分不同程度的综合成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人格,是自己的一部分。它们附在我们自己身上,像一个个灰色的影子。所以“舍己为人”,是舍弃这些灰色的心影,舍诸己(心)而做人,舍诸己(心)而成人。成人即成佛。
佛在《般若心经》里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菩提萨埵是“菩萨”的全称,所以,无所得便是菩萨。
菩提萨埵的含义:“菩提”为觉悟之意,“萨埵”是有情、众生之意,菩提萨埵就是“有觉悟的有情人”有觉悟的有情人就是菩萨。南怀瑾大师对“有觉悟的有情人”解释得最精妙:“觉悟”既是自性和天道,“有情”既是能关爱、利益别人。
所以菩萨有自利利人,或自度度人,或自觉觉他的两层含义
第一层,自利。菩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是修清净之功,叫自利,也叫自度。“度”,超度,超越之意,自度乃超越自我,所以也叫自觉,自我觉悟,觉悟自我。现在不说菩萨自利利人,而说自度度人,是因为“自利”,容易与自私自利混淆。
第二层,利人。菩萨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慈悲心生起,慈悲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行为随之生发,它自然地感化和利益周围的人和物,叫度人。带给别人欢喜和好处是利人,感化别人向善是觉他,都是清净之功产生的功用效,也叫德用,简称德。所以度己为功,度人为德。
是故,菩萨自度度人,既是菩萨的本质,也是菩萨的功德。慧能大师说:“清净为功,平等为德”,便是对菩萨“功德”最精辟的注释。
菩萨的本质是自度度人,自度既是度人。因为自度和度人是两面一体的,菩萨修行,随其自性不断清净,而慈悲心量不断扩充,智慧扇面不断打开,自然生发救苦救难的心愿和能力。当然心愿和能力是有不同层次的,那是生生世世的慈悲心和智慧积累总量形成的差别。经曰菩萨分十个地段等级,叫菩萨地。不同的能力,在不同地段做不同的善事。地,就好比我们的人事圈子,每个菩萨地还有千差万别的境界,一圈圈,一层层。
菩萨度人是无为法,不是有心去度人,而是言行举止自然而然有利于别人和社会,就像阳光雨露洒向人间,不分贵贱尊卑;就像你傍晚散步,忽遇身边一个人跌倒,便本能地扶起,根本不关注对方是谁,只是一念救危急。这就是菩萨之德,也叫平等之德,因为心中没有亲疏远近高下贵贱之分;也叫天德,和天好生之德,天人合一之德。
所以,我们修菩萨道,是从不断地舍弃自己一切不良之心下手,让自己回归成一个有觉悟的有情人。这个情,是天人合一的慈悲情,是爱人、爱物、爱社会、爱世界的大爱之心。
最后附上我的和诗——
菩提出鞘向魔邪,
无欲无求立冰雪。
收拾一个红尘心,
爱欲挥尽香不灭。
南无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作者签名: 见人都欢喜,无须再拜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