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月射寒塘-个人文章】
人格类型:乡村生活的婚姻标本解读[转载]
□ 月射寒塘
2012-11-05 10:21
收藏:0
回复:0
点击:3911
人格类型:乡村生活的婚姻标本解读
——读王雪峰中篇小说《村前一条河》
湖北 黄叶斌
婚姻生活的幸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主体双方的价值观和社会物质基础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例证中,乡村青年的恋爱婚姻过程与结局,大多数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被迫捆绑为形式上的契约履行者。后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改革开放春风的熏染,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家庭单元诞生的主要方式,并且为修成正果的家庭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城乡的家庭组合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革和新的方式,其中以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婚外情、小三插足等家庭婚姻的异化形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日益受到社会舆论的讨伐和传统道德的谴责。
这里,笔者是以一篇中篇小说为蓝本,以故事主人公命运的走向为依据,以乡村生活的变迁和影响为基础,以人格类型的多元化为起点,试图解读和破译人类感情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的原因所在。
小说《村前一条河》,其故事梗概大致是“一妻两夫”带来的家庭矛盾冲突和情感纠葛恩怨:在陕北高原的背景下,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已婚妇女迎春与丧失性功能的丈夫王麻子,面对形式上的夫妻关系,他们都在自我欺骗和精神苦闷中煎熬挣扎着。后来,迎春在磨坊里被村里劳改释放的杠子强奸而怀孕,并且生下了儿子龙飞。在龙飞成长过程中,一直是杠子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他和他的家庭救济和温暖。而龙飞一直不承认这个真正的父亲。他为了摆脱家庭的耻辱和社会的非议,考上大学工作后,也没有回到家乡。直到患绝症的母亲去世前对龙飞和盘托出多年的隐情,龙飞才理解和原谅了两个父亲和母亲的奇异经历和特殊情感。
这好像是一个现代传奇,也是一个家庭个案。但是,我们从中似乎看见一种社会精神生活的别样图解和家庭婚姻爱情的独特启示。
人的情感取舍与人格的价值评判,绝非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单一的绝对不变的认知选择;而是一种人格复杂化、人性多元化和人相模糊性的集合体,是一种动态的多项的人文精神的鉴定和甄别、筛选和判断。文本中,迎春与王麻子和杠子三者之间的违背法律的既定困境,孰是孰非,很难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答案;杠子与迎春和儿子龙飞之间的事实婚姻关系,究竟应不应该成立,好像也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两难选择;龙飞与王麻子和杠子之间的父子情缘,到底该不该承认,也许是一种良心的折磨。当然,这里面也有法律上的空白地带,而在农村的违法事实婚姻却是一种悖论存在的理由之一。可以肯定,现实的真相往往比道德的标准更具有扩张力和弹性,理论的界定常常是落后于生活的常态的。作者写出了这个真实而苦涩的疼痛与灵魂的冲撞超越,并在情节的描述和细节的刻画中,给予了深情的怜悯和同情的倾向。
家庭婚姻关系的维系,是物质和精神结合的证明。两者缺一不可,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否则,就是一种空有其表的虚假婚姻。迎春的坚韧和善良,杠子的执着和痴心(尽管他是以一种非理性的暴力赢得女人的芳心),王麻子的无奈和屈从,龙飞的疑惑和仇恨,这些事实都是在一种特殊背景和特定场景下的一种生活本质的演绎和诠释。你看,迎春为了获得一个女人的正常的精神抚慰,她和杠子的多次野外苟合,是无奈也是自愿,是痛苦也是快意,是接受也是施与,是背叛也是寻觅,因而对她的行为不必过多责难吧;杠子对迎春的追求和爱慕、同情和占有,并且在迎春生下儿子后,一直以承包砖窑厂不离不弃负担其一家人的生活开支,这是一种多么男人气魄的担当;王麻子因为身体残疾和迎春结婚,由开始男权的气恼羞愧愤怒到以后的原谅容忍和解,这是一种多么屈辱而伟大的丈夫品格;龙飞从小饱受世人的耻笑和身份的诟病,一直在疑虑、拒绝和排斥的烦恼中度过青少年时期,直到自己结婚成家身为父母才对两个父亲冰释前嫌接受现实的冷酷无情。这些生活的逻辑与艺术的真实,在文本中得到了较好的融合和有机的统一。坏人的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性的弱点总是在生活的轨迹中显现、延伸和改变的。可以说,杠子的人格形象,是对过去人物刻画法则的反叛和颠覆,是对伪道人性学说的批判和声讨,也是对乡村普通农民精神本源和人格类型的探索和挖掘。
人的尊严应该是平等的,但是,在经济、文化、观念、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人们的婚姻质量却是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层次性特点的。人格的高尚和卑微,是很少一部分人的专利,而大量的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的人群。这种模糊性质的辨识和判断,为我们构建人文精神的大厦、解析人格类型的层次,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的。从目前我国的婚姻状况来看,由于经济发展、地域风俗和家庭条件的差别,婚姻家庭的产生,更多的是打上了随意性、凑合性的烙印,先结婚后恋爱的现象比较普遍。因为寻找配偶的空间日益扩大,网恋、活动相亲、偶然机缘、一见钟情、电视征婚和他人介绍已经成为促成婚姻的一个新的渠道。因此,人格的构成类型,也就具有了一种多元化的现实可能。试想,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或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的触动点,或者在出现审美疲劳的情况下,没有一种可以替代的持续的更新手段和新鲜方式,那么,这样的婚姻和家庭可以说是一个逐渐走向枯萎、衰败和死亡的躯壳而已,或者只是男女之间性的需要与付出的契约而已。因此,有时离婚的选择也许是一种富于人道的举措。这种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的多重属性的界定与需求,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动,是人的主体自觉意识的觉醒,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当前婚姻家庭中出现情感出轨的原因之一,也是人格类型多元化的必然趋势。
小说《村前一条河》以一条河的流淌和滋润为意象,写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弘扬与嬗变。家庭婚姻形式的流变或稳固,往往是考量社会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的基础和前提之一。爱情是感性的狂欢,婚姻是理性的责任。当婚姻转化为亲情的日常细碎的日子时,我们的情感可能在河流般的平静沉稳中获得一种披沙拣金的惊喜和人生意义的升华。
(作者简介:黄叶斌,男,20世纪50年代出生,湖北钟祥市教育局公务员。现在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任教。系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学会会员。
近十年来,对乡土作家的作品评论近百篇,出版个人文集《兰台心语》,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税务报、中国老年报、珠海特区报、郑州日报、当代文学研究、文艺新观察、三峡大学学报、作家林、荆门晚报及20余家主流网站论坛发表评论文章。获得首届全国教师文学表彰奖文艺评论类一等奖;湖北省报纸副刊评论类二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