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电视专题片:修身积善袁了凡

三木子
2016-04-28 15:14   收藏:0 回复:1 点击:3823

   
  【片头——
  
  【画面 宝坻苏家屯村 一白发老者 正在书写《了凡四训 》
  
  【解说
  
   这是85岁的马守君老先生,他每天清晨都会端坐书桌旁,聚精会神地书写《了凡四训》。如此,数十年如一日。
  
  【同期声 马守君之子 马志国
  
   父亲特别喜爱《了凡四训》,这是明代宝坻知县袁黄写的一本家训,父亲从小就一直用它来教育我们,对我影响很大。在宝坻,袁黄的名字尽人皆知。
  
  【画面《明史》,袁黄像
  
  【解说
  
   袁黄,号“了凡”,嘉善籍吴江人,明代重要的思想家,曾任宝坻知县。《了凡四训》俗称了凡戒子文,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袁黄通过自己的传奇经历和人生感悟,教人改过、积善,《了凡四训》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
  
  【同期声 天津市宝坻袁黄研究会 倪守强 会长
  
   袁黄的思想对中国善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是“知行合一”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思想核心的是“改过”和“积善”,改造命运。《了凡四训》提出了“改过”治心、修身 “积善”的道理和方法,对后世的道德伦理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画面 《了凡四训》的众多版本
  
  【字幕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了凡四训》
  
  【解说
  
   有言道,人的命天注定,许多人相信命运的存在,被命运所左右。但袁黄却在这部家训中提出了惊世骇俗的“立命”说,即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办法就是积极的道德实践,改过积善。袁黄一生修身治家为官,特别是在宝坻的从政实践,很好地诠释了他的这一思想。清代“第一中兴名臣”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黄推崇备至,遂改号为“涤生”,并将这本书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人生智慧书。
  
  【画面 功过格——《治心篇》
  
  【字幕 了凡既秧百有余年,而功过格盛传于世,世之欲行善者,虑无不知效法了凡——彭际清《袁了凡传》
  
  【解说
  
  功过格是古代道教修行自律、记取功过的手册,袁黄潜心研修,将其加以改造,成为“为官功过格”,起名《治心篇》。袁黄每日将所做之事,记录于上,每行一善记数,每有一过退除,日积月累,计算功德总数。这一方法是量化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而且有效的自律行为路径。通过这样的方法,袁黄自律自省,规范行为,从而达到了修养自我,完善人生的目的。
  
  【同期声
  
  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带动和影响了身边的人们。一时间,他身边的官员纷纷效法,或善或恶,随手记之,月终一会,出薄互观。经袁黄的践行倡导,以“功过格”克己自律,在民间流行开来。
  
  【画面 明代宝坻县衙旧址
  
  【字幕 官之受贿而不耻者,良心尽丧也。——《宝坻政书》
  
  【解说
  
   袁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要求同僚“砥砺名节,以清廉自誓”,同时用自己的言行做出表率。那时,胥吏将赋税的盈余送给知县私有是“潜规则”, 袁黄为杜绝此弊,在县衙特制放“筒子”,该“筒子”回旋不止,不能存住多余银两,袁黄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己拒绝贿赂的态度和决心。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官吏清廉自守,民风为之一新。
  
  【同期声 《宝坻县志》编纂者 张殿成
  
   袁黄生活极为简朴。他规定每次公私宴会,荤素菜不许过五道。自家每饭一鱼一菜,十分节省。县衙内空地,自种蔬菜以自给。他平时粗食布衣,出行轻车简从。县衙住所破旧狭窄,也没有修缮过。
  
  【字幕 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了凡四训》
  
  【解说
  
   袁黄认为,行善却不明白行善的道理,不光枉费心机,还没有任何益处。他将善行概括为十种: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行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字幕 何谓与人为善: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己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解说
  
  袁黄初任知县到宝坻时,正逢连续五年大涝,流离满目,饿殍在途。袁黄立即着手救灾。他带头捐出自己的薪俸为百姓抵偿赋税,救助处在死亡线上的贫苦民众。当时,宝坻赋税“倍于他县”,他顶着压力请求减免钱粮,得到朝廷准许,赋税从“二分三厘七毫减到一分四厘六毫”。
  
  【同期声北京社科院国学研究中心 刘伟见 主任
  
   在任期间,他为宝坻申免了贡银鱼、厂夫、运皇木和库吏等多项弊政,为百姓减轻了很多负担。 别人做官,要拼命讨好朝廷,讨好皇上,增加税赋,想尽办法给朝廷送礼,袁黄却减掉宝坻的“贡银鱼”,减掉了税赋,这真是爱民如子,为民请命,天下为公的“大善”啊。
  
  【字幕 何谓爱敬存心: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 。
  
  【画面 袁黄东寺舍粥处
  
  【解说
  
   袁黄关心百姓疾苦,饥时送粮,寒时送衣,遇无主尸骨出资掩埋。遇到有卖儿女者,捐出俸银予以赎回。
  
  【同期声 荒年煮粥赈济灾民时,袁黄向煮粥的人行礼,流泪恳求说:舍粥为救济灾民,煮粥务要将沙子挑出,煮出的粥不可兑水,要以民命为重。
  
  【字幕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了凡四训》
  
   【画面 万亩水稻 宝坻葫芦窝村,“天津南稻北种第一村”(碑石),宝坻小甸村 袁黄引水渠旧址
  
  【解说
  
   宝坻小淀村是湿洼盐卤之地。让宝坻百姓吃上饭问题,是摆在袁黄面前最大的问题。袁黄深入考察,寻找变水害为水利的方法。他从家乡引来耐盐碱的稻种,在葫芦窝、小甸等村让百姓试种,获得成功后推广,为无数饥寒的百姓开启了生存之路。
  
  【画面 宝坻劝农书,袁黄小辛码头塑像
  
  【同期声 天津市宝坻袁黄研究会 倪守强 会长
  
   他总结了南方先进生产经验,结合宝坻实际,编写了农业专著《宝坻劝农书》,下发乡里,指导农业生产。
  
  【画面 小甸村袁黄庙旧址,村民画自己记忆中的袁黄庙
  
  【同期声 小淀村民
  
   这儿就是原来袁黄庙旧址。袁黄庙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边画边说)。人们建了这座袁黄庙,以纪念他带领百姓开河引水,播种水稻的恩德。
  
  【解说
  
   任宝坻知县五年时间,他实施了许多善政,南稻北种,兴修水利,劝人行善,福泽后人,他被当时百姓誉为“二百年来所未有之良牧”。至今当地百姓还念念不忘 。
  
   【画面 袁黄戎装像 小甸袁黄功德碑
  
  【解说
  
   1592年8月,袁黄奉调就任兵部主事,离开了宝坻。临行时,宝坻万民相送,依依难舍。离开后十天,宝坻百姓自发筹资为建生祠。受他开河、种稻之惠的小甸村也筹资为袁黄建庙立碑。袁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在一县之内建有两座生祠的人。
  
  【同期声 袁氏家族后人
  
   (谈袁黄和了凡家训对自己的影响,略)
  
  【解说
  
   【画面 动画地图 标注开展袁黄思想研究的国家和地区
  
  如今,袁黄和他的《了凡四训》的影响越来越广。在天津宝坻,袁黄的故事家喻户晓,《了凡四训》已经走进机关、社区、农村和校园,积德行善蔚然成风;在浙江嘉善、江苏吴江,袁黄倡导的善文化也在得到很好的研究传承;在海内外特别是北美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袁黄和《了凡四训》也有广泛影响,有许多研究袁黄思想的机构和学术团体,研究袁黄和《了凡四训》的著作极多;反映袁黄故事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在网络广泛传播,了凡思想影响深远。
  
  【画面2016首届袁了凡思想文化国际论坛开幕式、研讨、交流
  
  【字幕 2016首届袁了凡思想文化国际论坛
  
  【解说
  
   在宝坻刚刚举办的“2016首届袁了凡思想文化国际论坛”上,来自海内外致力于了凡思想文化研究的众位专家学者,围绕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开展了研讨,并形成了研究成果。论坛发表了共同宣言:从我做起,自强不息,向上向善。
  
  【同期声 台湾学者
  
   (谈了凡对于后世的影响,略)
  
  【同期声 加拿大学者
  
   (谈了凡的国际影响,略)
  
  【画面 石幢 宝坻万亩稻海
  
  【解说
  
   袁黄作为我国明代的思想家,克己自律,廉洁简朴,勤政爱民,堪称一代官吏的典范。袁黄的《了凡四训》蕴含了东方文化智慧与内涵,是立命修身、教化子孙的宝典,是传世的佳作。在党中央倡导以德治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传承善文化,凝聚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片尾——
  
   ( 撰稿 :孙彩艳 张殿成 于成彬 李宝林)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剧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