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木子*-个人文章】
农场巨变,我与祖国共成长
□ *木子*
2019-04-06 09:56
收藏:0
回复:0
点击:3689
农场巨变,我与祖国共成长
当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今天人们把目光不约而同投向了农垦,这个新中国农业国家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又一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新中国的农垦事业经过六十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的排头兵,国有农场规模经营无疑成了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我作为一名农垦战士,在农垦工作三十多年而倍感欣慰。
我出生时间几乎与新中国的农垦事业同步,六十年代初,我出生在甘肃河西走廊的一个小村庄里,从小吸收了乡村农耕文化的营养。八十年代初伴随着祖国改革开发的步伐,我有幸在恢复高考制度后考上了当地的一所农业学校,从农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农垦工作,我在河西走廊的国有农场工作几十年,目睹了农场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新中国农垦事业与祖国同步前行的农垦发展历程。
八十年代初农场大批城市知识青年返城,农场严重缺员,为了农垦事业的发展,农垦展开怀抱向社会招收人才。甘肃农垦从各大专院校招收大批学生,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农垦,成了农垦战士中的一员,我们自愈为八十年代新知青,也许这个群体太小,并没有被社会公认。
八十年代初甘肃农村普遍开始了土地承包,农场由于知青大返城,人员不足,很多土地荒芜。刚刚开始改革的农场,推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机制,大力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大多数职工并不会经营“家庭农场”,很多“家庭农场”出现严重亏损,债台高筑,农场条件十分艰难。
走进农场我看到的是一片萧条景象,低矮的土坯房,茫茫盐碱滩,深深的排碱沟,长长的沙土路,场部营区鸡蛋大的卵石,除了那整齐防风林带,一片一片的大农田和在田间耕作的大型拖拉机,农场的一切和家乡的乡村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的心情从豪情万丈落到了万丈深渊。
然而每一方水土都有它的守护着,农场的那些老职工、老知识分子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他们艰苦创业的事迹使我感动。在他们的鼓励下,我投身到了百废待兴的农垦建设事业,农场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有很多事可以做。在那些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带领下,开始了我农业科技事业的生涯,我从认识各类作物,栽培、管理、考种、测产逐步学习,走遍黄花滩的每一个角落,很快就成了农场的技术骨干,进行科学试验,开展技术培训,深入田间指导,我们有做不完的事情。也正是那段忙忙碌碌的岁月,使我们快速成长,虽然工作生活环境条件十分艰苦,我们却做了很多有益于农场生产,也有益于个人成长的事情。在那段时间我参与完成了“甘垦大板一号”籽瓜品种选育,河西垦区万亩盐碱地改良,玉门地区大白菜引种试验,农场农作物病害调查等工作,为我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九十年代我已可以独当一面,独立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工作,1992年我被农场任命为农业科技试验站站长,同年晋升中级职称,主持农场农业科技试验工作,每年我都会从各地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针对农场从在的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试验研究,主持开展麦田芦苇草化学防除,取得良好效果,通过与酒泉市农科所引进春小麦品种“酒春三号”,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引进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在农场得到大面积推广。积极开展职工技术培训,撰写《籽瓜病虫害防治》、《啤酒大麦栽培》等职工培训材料10多种。先后获得甘肃农垦科技进步奖和农业部农业丰收奖,在九十年代末我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被省农垦总公司确定为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农场的改革也逐步推进,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职工收入逐年增加,农场面貌逐年变化,场部盖起了科技楼,新建了实验室,打了水泥路,开通了程控电话、电视插转台,连队盖起了砖瓦房,铺通了砂石路。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场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更多进入农场,农场职工养老统筹,医保制度完善,新建了职工小康住宅,进行了饮水改造,场部小城镇拔地而起,通往连队道路修成了柏油路,灌溉渠道进行衬砌硬化,高标准农田开始建设,高效节水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我也被农垦总公司任命为农场总农艺师,主持全场农业生产技术工作,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积极探索,建立科技示范户,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职工科技培训,引进激光平地技术,加快盐碱地改良,改善农业条件,不断引进高效特色经济作物,进行大胆试验,孜然、茴香、食葵在农场普遍种植,农场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农场”称号,农业科技快速进步,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场职工收入快速增加,生活蒸蒸日上,很多职工买了小汽车,在城市购买了住房,家家有了农机具,告别了打煤坯、生煤火的日子,我也被晋升为高级农艺师,开始了优质牧草生产基地的建设,从改良土地入手,积极引进美国、法国优质牧草品种,大方捆打捆,防腐剂应用,先进喷灌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完善技术规程,参与完成了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河西走廊紫花苜蓿产业化关键技术体系与模式的研究》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农垦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如今田园牧歌草业集团黄花农场起步,走出甘肃,走向全国,已在全国9个省(市、区)建成20多万亩优质牧草基地,亚盛田园牧歌牧草品牌享誉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