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如此人生有多少20年让你书写

三木子
2022-04-25 12:29   收藏:0 回复:0 点击:3653

    ——纪念拙作《开会》发表20周年
   昨天,一位微信号为“80后”的朋友,给我发过来一张图片,打开一看,竟是我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的短篇小说《开会》的样报剪纸。我一时没有明白对方的意思,傻傻的去问。她说,她名字叫杨颖,随后还发过来“2003年”几个字。我的大脑仍然有些转不了身,忙去再次打开图片发现,图片里,报纸左上角有“2003年3月13日,星期四”。我忽然明白,杨颖是在提示我,小说《开会》已经发表近20年了。感谢杨颖!
   记得2003年3月的一天下午,区人大常委会徐刚主任将我叫到他办公室,手指着报纸问,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吧?我大吃一惊,看了看报纸,点了点头。他说他看了《开会》,问我小说中的人物是谁,有的地方文字如何不堪,嘱我今后不可乱写云云。
   那时,我在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徐刚主任是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我是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他是我的顶头领导。的确,《开会》发表后,有一些人见到我,会神秘的打听小说写作情况,其中问的做多的问题是,小说中,写的是谁?我总是以小说是虚构的搪塞,其中有些事情不便明说。
   不想,一晃,已经过去了近20年。当年,自己曾经和孟令海、孙继忠、周连长、石清波等好友组织秦柳文学社开展活动,在《天津文学》《天津日报》《天津日报农村版》等报纸杂志发表了一些小说诗歌散文等东西,经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宋曙光老师推荐,我有幸参加了2002年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文学提高班的学习。学习期间,著名小说评论家、学者夏康达老师是我的指导老师。《开会》就是提高班期间的作业。夏康达老师对我的这篇小说给予了许多指导,有多处段落和文字,都是经过他老人家亲自修改过的。夏康达老师还写了如下点评:
   “都说机关里的会议多,当然,该开的会,一定要开,但像这篇小说中写的会,就是另一回事了。其实,作者好像也并不真的要写这个会,而是会前会后,会里会外的那些几乎无事的小事中,颇耐人寻味又欲言未言的简约含蓄的叙述,使读者感到了兴趣。这使我们体味到作者确实是一个用素描笔触来刻画人物的好手。
   “说是"几乎无事的小事”,但这些小事中却处处可以见出人物各自的个性与心性;而这样的人物性格的形成,又都浸渍着某类机关做派的特有气息。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此类机关生活,或曰机关生活中此类不应存在的消极面的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司空见惯的熟悉中,依然保持着应有的敏感。这或许就是创作中的所谓灵感吧。写短篇小说,是不可缺少这样的敏感或灵感的。
   “说是作者似乎无意真的要写这个会,但全文却是紧紧围绕着开会这一中心事件来展开的,而且首尾呼应,结构上也是下了功夫的。如果这样的会还要再开下去,那么这种 “机关故事”难免还要继续上演。我们则期待在“机关故事”短篇系列中,能读到作者更为多样的续篇。
   可以说,夏康达老师以上对我这个学生和作品评价过高。在我看来,是老师为了勉励我的创作继续进步的意思,实在是过誉了。
   《开会》发表后,曾经荣获天津市文化杯小说一等奖,给我带来了荣誉。此后,我又创作了一系列“机关故事”系列短篇小说,如《背部》《缝隙》等,但都没有《开会》那样的幸运了,有的影响很小,有的如《背部》,还没有杂志肯与刊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辜负了夏康达老师的期望了的。
   人生是如此的短暂。还没有等到你回首,岁月就已经逝去了。曾经尖锐批评过《开会》的徐刚主任,已久不见面;夏康达老师已经年届八旬,没有了联系;当年秦柳文学社的同仁们,也都大多放下了写作的笔,真是岁月无情啊。
   2022年4月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