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子隽.-个人文章】
向体面致敬
□ 子隽.
2022-05-12 08:54
收藏:0
回复:0
点击:3971
向阳而生的人,从未停止过对体面的敬畏,也从未停止过对体面的向往与追求。体面是一束光,点亮了人生漫漫旅途的方向。
体面,是成功、成就者的标志。比如金榜题名的学子;比如建功立业的将士;比如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比如汗滴禾下而五谷丰登的农人。还有,在不堪中能活出自己的人。
成功或有成就的人固然是体面的,然而,那些身陷泥淖,直面不堪,依旧活得光彩照人的人,常常让我心生敬意。
尘世是体面的。体面的土壤,必将造就更多的体面者。所有的体面,并非举手之劳,伸手可得,而饱含着成功者的泪水与汗水。就像花界的牡丹,雍容华贵的背后,以自己仅有的汁液和不堪的根须,极尽生命的全部,抗击寒冷,抵御干旱,得以重生后,把“体面”献给了暮春。所有的体面者,都是以极其卑微的身段,极尽生命的能量,穿越了烽火与黯然后重生的勇士。这种悲壮,让人读懂了体面和体面的来之不易。
人世间不乏体面的沃土,但需要致力于体面的耕者。杨绛曾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做人实在够苦”。最近,我也不时感叹:在这疫魔猖獗的三年,做人也真够苦,尤其是中年人,要交房贷,要还车贷,要养老,还要育小。微薄的收入,让人捉襟见肘,苦不堪言。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当与难处。可是,他们从未放弃体面,依旧在艰难的人生之旅,放光发热不服输,为体面而跋涉。
沈阳的一位朋友,两年前妻子下岗后开了一间小吃店,不久疫情来袭,一次又一次关门抗疫,生意难以为继。每次解封后,努力经营,丝毫不敢懈怠,收入依旧微薄。今年疫情反复,生意更加惨淡。在南方打工的丈夫,因疫情封控在工厂,上不了班也回不了家。只能靠省吃俭用维持一双儿女上学的费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不堪中的体面更加光彩照人。杨绛半生坎坷,吃尽了命运的苦头。但是她却始终衣着整洁,保持着一份干净与体面。上山下乡的时候,杨绛被下放到偏远的农村。每日辛苦劳作,很多人衣服又脏又破。只有杨绛每日浆洗衣服,破的地方反复缝补,每天早上出门都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非常时期,杨绛始终没放弃自己的“体面”,出门必定涂上淡淡的口红,打扮得端庄体面。而有些人身处逆境时,觉得不用太在意外表。其实不然,精神的堤坝一旦崩塌,生命便会一蹶不振,黯然无光。
古人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生活要有仪式感,越是不堪的时候,人越要讲究体面。保持衣着的整洁,精神的饱满,就意味着一个人依然在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一个人,只有坚守体面的心念和坚韧的心性,才可从容面对旅途的不公和苦难。
《礼记》里说:“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一个人的体面还会反映在言谈上,一个讲究体面的人,都深知言多必失,牢骚太盛易断肠,牢骚不但无济于事,还会瓦解自身奋发的斗志。那些为了大义与追求而舍生忘死的人,总是一身正气,义无反顾。言之有据,表之谦逊,从不怨天尤人。
风雨飘摇的年代,很多人劝杨绛与钱钟书一起离开中国,夫妇二人一口回绝。她说:“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去外国做二等公民”。当一次次见识了人性的复杂与幽暗之后,她却更加笃信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善良。一个饱尝苦难,甚至穿越生死的人,依然在心灵深处挚爱着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即使身处卑微,也依然高贵而不失体面。
“人生实苦,终其一生,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当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后,杨绛一人独居在三里河,过着隐士的生活,整理丈夫的手稿,完成对家人的承诺。人生实苦,唯有自渡。在逆境中,不让心灵荒芜,有条不紊地打理着自己的烟火,在黯然中,把自己活成一束光,这种格局分明也是一种更加难得的体面。
谁不愿意做一位体面的人呢?那就从这个黎明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举手投足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