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了凡四训》善故事与明末清初劝善小说
□ 三木子
2022-05-22 21:11
收藏:0
回复:0
点击:3896
□ 三木子
最近,读了一些明清小说,让我意外的发现许多明清小说,皆受到了袁了凡和《了凡四训》善故事的影响。袁了凡与明清小说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大概应该是我近来学习《了凡四训》的一点收获。
一、袁了凡和明末清初文人的创作
与了凡先生同时期的许多大作家,如《三言》的作者冯梦龙,《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清初作家《姑妄言》的作者曹去晶等等与了凡先生相识或对了凡先生著作十分熟悉,对了凡先生推崇备至。在冯梦龙作的小说“三言”中,就写有许多劝善惩恶故事。冯梦龙还在其著作《古今谭概》中,曾经记载了了凡先生的一则有趣故事:
袁了凡特别喜爱谈论风水,为此他曾遍访四处寻觅宝地。当他来到光福之地时,问一位村农:“你曾听说这里佳穴很多吗?”村农说:“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三十多年了,只见过一些戴乌纱帽的人来寻觅风水宝地,却从未见过那些戴乌纱帽的来上坟。”袁了凡听了,默默地走开了。——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此文充满趣味,当非冯梦龙的虚构,应该是实有其事,清嘉庆《嘉善县志》载:
“袁黄晚年信风水,将营寿藏,日买舟往乡觅地。至一村,见一老人,须鬓皆白,问之曰:‘此间有好风水否?’答曰:‘农民生长此地,七十余年矣,但见官人来作坟,不见官人来上坟。’袁恍然悟,遂反棹。”
相比较,两段文字只是稍有变化而已。冯梦龙还在另一著作《智囊全集》中引用了《了凡四训》中对“子路拯溺”一段故事和评论文字,也很是耐人寻味: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文末还有[冯述评]:
袁了凡曰:“自俗眼观之,子贡之不受金似优于子路之受牛,孔子则取由而黜赐,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论流弊,不论一时论永久,不论一身论天下。”
可见袁了凡和他的《了凡四训》等著作在明代末年就已经在文人墨客中影响很大了。
二、袁了凡与小说《七十二朝人物演义》《斩蛟记》的写作
袁了凡在明末清初有着“著书甚富”之说,包括小说创作等叙事文字,只可惜“多散佚”。袁了凡是个多愁善感的叙事写作高手,这在他的代表作《了凡四训》中可以寻找到端倪。其中立命之学中自述了凡立命改过积善的故事,就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可以说是出手不凡,称得上是大才子大手笔。据专家考证,他还写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故事,就是说袁了凡还可能是个小说家。有人论证长篇小说《七十二朝人物演义》的作者就是袁了凡。如果这一论点确立,那么,我们可以不客气地说,袁了凡不仅是小说家,还是与冯梦龙齐名的小说大家。我们可以从《七十二朝人物演义》看到,里面的许多善故事都是袁了凡《了凡四训》中故事的扩写本。如果说这部小说不是袁了凡的创作,至少也可以说作者的创作是受了凡先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支父一力平反不求回报的故事,就与《了凡四训》中的一段故事相似度极高:
……支父也不回家,径往衙门中公干去了,因受其妻所托,果然替他一力平反。那恤刑审录竟把他的板来劈了,供明无罪。冤囚脱罪归家,夫妇二人就来登门拜谢。便道:“我公如此厚德,口世所稀, 即是重生父母,大恩难报。今公无子,吾有弱女,愿奉为箕帚之妾,此亦理上也可通得的,万望收留。”支公当下应允具了六礼,择了吉日良时,娶过门做了次妻。后生一子,取名支立,弱龄登科, 官为翰林孔目。支立也生一子,名日支高。支高也生一子,名曰支禄。俱发巍科为国子博士,子孙绵甲科不绝……
据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找不出否定袁了凡是《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作者的证据。每有新的发现,都在证明《七十二朝人物演义》的作者就是袁了凡。还有学者认为,除《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外,文言小说《斩蛟记》(也叫袁了凡斩蛟记),也当为袁了凡所作。
袁了凡的传世之作当属《了凡四训》,此书在海内外影响很大,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东方励志奇书”。被曾国藩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它由立命、改过、积善和谦德四部分组成,通过一个个改过积善故事,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了凡先生的思想,即立命改过积善,改造命运。其“善”的思想得到全面阐释,无论是在善思想的理论深度上还是实践方法上,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达到了新层次、新境界、新高度。其实,《了凡四训》还是一部十分精到叙事散文著作。尤其“立命”一训,叙事写作水平极高,“平易简淡”,“尚理质实”,看似平白,无所矫饰,实则多有智慧,堪称美文。《了凡四训》一经问世,就以其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故事,产生了巨大影响,立即成为官场、士大夫及其百姓茶余饭后、街谈巷议的话题。直至数百年后的今天,它仍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了凡四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深远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至清代的文学特别是小说创作的走向。如今我们还可以从许多明清小说中的改过积善的故事,明显地可以看到《了凡四训》的影响。
三、《了凡四训》和曹去晶的《姑妄言》里面的善故事
更有趣味的是清代初期著名艳情小说的作家曹去晶受《了凡四训》的影响更为明显,他的小说《姑妄言》中的有几段善故事,就几乎可以完全肯定地来自《了凡四训》。我们先拿如钟生雪地救人一命的故事为例:
……正值大雪弥漫,钟生坐在轿中,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到家中不远,下了轿。那些街坊上人先不防是他,见他下了轿,都躲避不及,上前道罪。老爷贵人,大下着雪就坐着过去也罢了。钟生道,列位是什么话!都是好街邻,这可使得!列位,这样大雪在此有什么贵干?内中一个姓金的名叫金德性,是钟生的紧邻上前答道,不知何处来了一个花子冻死在这里,是我们地方上的事,所以同在4这里看看。钟生忙问道,竟死了么?众人道,才摸他的胸口,还有些温热,但谁敢担这干系抬了家去救他,只好看着断了气,报官去罢了。钟生听了怫然变色道,岂有此理!救人一命,莫大阴功,况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哪里有个见死不救的理!遂吩咐家人道,你们同轿夫快把这人抬了回去!那家僮上前一看道,这个样子是活不得的了,何苦抬个死人到家去惹是非?钟生喝道,胡说!就是死在我家,众位高邻都是见证。难道这样一个人还怕人说我图财害命不成!他就死了,我与他一口棺材埋葬了,也就是一点人心……
随后,众人将那花子抬至钟生家里。钟生叫家人掸去花子身上的雪,取了铺盖铺上盖好,烧了姜汤灌下。花子睡了半日,渐渐苏醒。钟生大喜,忙取热酒,叫他吃了两盅。又煮了粥,叫他吃了半碗。钟生待花子如“亲生骨肉一般”。后来,花子好了起来,一打听,才知原来他是钟生失散多年的亲侄。
我们看,这段故事与《了凡四训》中“冯琢庵救人”一段故事如出一辙。下面我们看看原文: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已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不能不承认,《了凡四训》里“冯琢庵救人”的故事就是《姑妄言》里钟生救人故事的原版。
我们再看《姑妄言》中另一段: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下面让我们看看《姑妄言》中李自成祖上斋僧养道数十年,幸得邋遢道人卜吉阴阳的故事:
…… 他(李自成)祖籍系陝西延安府米脂县人氏,世居于此。他父名李守忠,他家七八代前的一个祖宗,家甚富饶,一生酷喜斋僧养道,数十余年力行不倦,人皆称他为李善友。年將衰暮,忽一日有一个邋遢道人臭味难闻,到他家来化斋,李善友毫不憎恶,欣然款待。斋供已毕,道人向他道,贫道素知老居士乐善不疲,后世子孙必有大贵人出。贫道四处云游,离此二百余里,万山之中有一块福地,老居士百年之后可卜吉于此,将来定有兴者。李善友欢喜无限,邀请这个道士同往去看,道人也不推辞。李善友备了行李头口到了那山脚下一村中居宿。原来这村中有许多李姓之人。李善友叙起宗谱来都是一族,尚在服內,更加欢喜。次日同道人入山点了穴。道人道,葬时須起造一大圈,內设大铁缸一口,滿贮灯油。若铁灯不灭,李氏当兴。李善友深謝了道人,仍约他回家厚贈。那道人笑道,我为居士择此善地者,报生平之善行耳,岂图报耶?遂拂袖如飞而去。李善友追之不及众皆惊异,以为是神仙点化。李善友归家,便将此事与儿孙说了,再三嘱其死后如法安葬。又过了十数年,李善友老故,子孙遵他的遺言葬下。后来他祖间听得说这是一塊福地,都想沾些余福,李善友的坟居中,周围竟葬了有十数处。传到了李守忠,他是弟兄二人,他哥哥名叫李守义,长他有三十来岁,生了一子一女,子名李自达,比李守忠倒还大了两岁。李守忠在县中当了一名捕快,他生性暴戾,凶惡无比,却手段高強。数百里內的強盜小贼无一个不是他的門下。年年納奉,月月馈金。他到了三十余岁,尚无妻室,一日有一个相土偶然遇见他,啧啧称异道,我阅人多矣,未有见君相貌之奇者。李守忠問他缘故,相士道,他人之相穷通寿夭应在一身一世。而君之尊相,应在后人,将来定生贵子。但须积些福德。則异日贵盛无比。他听了这话暗合他租上的传言……
接下来,就是李守忠娶妻生子,李自成降生等等,就是李自成的从流民到发达。这样一个故事,与《了凡四训》中的故事亦是极其相似的。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了凡四训》中一段“应尚书卖田作伪书救人”故事: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姑妄言》第二十一回中也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宦萼写假信救人”的故事:
……(宦萼)到了一个人家门口,听得里面一个妇人嚎啕大哭,又是几个小孩子悲啼。一个老儿啯啯哝哝不住。街上站着几个人,叹息不已。他下马向前相问,那众人道,这家姓利,他儿子往湖广做买卖去了,三年总没个音信回来。他父母都老了,他撂着老婆儿女五个,又没得穿,又没得吃,老儿又老了,没挣钱,一家常常捱饿。老儿说湖广流贼正多,必定是儿子歹殁了,要媳妇带着儿女改嫁。媳妇不肯,说没有得丈夫的实信,如何行得。那老儿终日吵吵闹闹,媳妇哭哭啼啼,真是没法的事。宦萼想了一想问道,他儿子名字叫做甚么?是那一年去的?内中有一个道,他叫作利老大,谁知叫甚么名字呢。又一个道,我少时同他念过书,他学名说个升官图的图字。又一个想了想道,他是那年八月里去的,我为甚么记得,因指着他拉着的儿子道,他头两日在我家吃过满月的酒,第三日才起身去了。小子三岁了,他去了不到整三年。宦萼问明,上马到了家中,着人请了邬合来,把适才利家的话告诉与他道,我想要救他这一家。除非写他儿子的一封假信,内中封几两银子做个凭据,方可解救得。故请你来写写,就烦你送了去,如此如此说,你还在行些,对答得来。他满口答应道,大老爷做这样好事,晚生当得效劳。把书写完,念与宦萼听,宦萼喜道,写的好!即取了十两银子封在书内,火上烤干了,叫先跟马的小厮领了邬合去。不多时,到了他门口,听得里面还呜呜的哭呢。邬合上前敲门,敲了半晌,只听得一个老儿咳咳嗽嗽扶着柺出来问道,是谁敲门的?邬合道,你老人家就是利老爹么?那老儿道,不敢,我就是。贱姓利。大爷请里边坐。到了房内坐下。邬合道,我姓邬,往湖广做买卖去来,遇见了令郎,偶然间说起来,都是乡里,他的生意十分,连年茂盛,赚了大钱,舍不得撇下,不能就回。我的事完了要回家,他托我带了一封信十两银子来,袖中取出递过道,你老人家收了。那老儿,听得儿子有信回来,又说在外赚了大钱,已是欢喜之极,又听得带了十两银子来,又如死了又还魂一般,喜得屁滚尿流,笑的满脸眼泪,向邬合作谢道,多谢大爷远远带来,谁肯听见媳妇还在那里哭,叫道,你还哭甚么,儿子烦人带了信和银子来了,还不来谢谢这位爷呢!那媳妇真像得了命令的一样,眼泪也没擦干,忙走来拜谢了邬合。问公公道,信上怎么说?那老儿哈哈大笑道,我喜欢昏了,信还拿在手里忘了看呢!又递与邬合道,我不识字,就烦爷念念与我们听罢。只见那老婆子听得儿子有信也拄着拐,满头白发不住你摇头晃脑,战笃酥的,口中喃喃念着佛也来听,谢了邬合,坐下问道,爷贵姓?爷是好人,爷怎么认得我儿子,就肯替他带了信来?那老儿道,这位爷贵姓吴,你不要说熟话,且让爷念了信着。邬合拆开念道,自从前年八月离家,外面生意甚好,所以恋住,至今不得回来。屡屡要寄几两银子回家,因无的当人可托,今有邬大爷还乡,特烦带信问安并银十两盘缠,明年三四月间一定回来不必记挂,媳妇好生孝顺公婆,看视儿女,余不尽悉。他一家听了欢喜是不用说。向邬合道谢了又道谢。那老儿道,老爷贵姓邬,我当是姓吴。年老了,耳朵背了。那婆子同媳妇絮絮叨叨,问长问短,哭一会笑一会,问了好些话。邬合含着笑,随机应变含含糊糊的答应了几句,恐露出马脚来,忙忙的起身作别。那老儿送着说道,爷再请坐坐,我取壶酒来敬爷酬劳。邬合笑道,多谢罢,不必费心。老儿道,多谢爷盛情,简漫爷去,穷人家连茶也拿不出一盅来,爷又不用酒,等我儿子回来,到爷府上叩谢罢。邬合别了回来,又复了宦家的信,宦萼甚喜。果然到了次年三月,利图满载而归,合家欢喜。到晚间,夫妻上床接风之后,讲起别后家常,他妻子从新眼泪鼻涕的哭诉,公婆如何不见音信逼她改嫁,正要寻死,亏得带了银子同信来才好了,若再迟几日,今生已是不能相见了。利图听了,茫然道,我并不曾带甚么银子同信来,妇人反吃惊道,是去年冬天,一个姓邬的带来的。利图次早问父亲要了那封字看,不知从何而来。问父亲可曾问这姓邬的住在何处。老儿道,我只说你必定知道,所以就不曾问。他一家都疑是菩萨神道救他,哪里知道是宦菩萨做的好事……
上面这段故事有些长,但很细腻感人,实在精彩,未舍删减。
显然,这个故事源于《了凡四训》里的故事,只是小说在《了凡四训》的基础上,根据小说需要,在细节上做了必要加工和调整。而《姑妄言》和其它明清小说一样,更多受《了凡四训》的影响。
综上,明末至清代的文学创作中,以劝人向善为主张的作品是很多的,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只是沧海一粟。这些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了凡善文化思想尤其是《了凡四训》的影响,有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方面,《了凡四训》对明清两代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渗透和明显的作用;另一方面,使文学创作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了它们的大众性,产生了很好的劝善效果,又丰富了通俗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写作手法。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袁了凡和他的著作和思想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