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浅谈《了凡四训》对明清劝善小说的影响——以《姑妄言》中若干劝

三木子
2023-08-01 06:44   收藏:0 回复:0 点击:2189

    浅谈《了凡四训》对明清劝善小说的影响——以《姑妄言》中若干劝善故事为例
  □ 三木子
  
  最近,读了一些明清小说,让我意外的发现许多明清世情小说,受袁黄和他的《了凡四训》影响明显。明清小说创作中的善恶故事明显存在继承复制关系,这是近来自己读书,学习《了凡四训》的一点收获。
   一
  袁黄在明末清初有着“著书甚富”之说,包括小说创作等叙事文字,只可惜“多散佚”。袁黄是个多愁善感的叙事写作高手,这在他的代表作《了凡四训》中可以寻找到端倪。其中立命之学中自述了凡立命改过积善的故事,就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可以说是出手不凡,称得上是大手笔。据一些专家考证,他还写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故事,就是说袁了凡还可能是个小说家。有人论证长篇小说《七十二朝人物演义》《斩蛟记》的作者就是袁黄。如果这一论点确立,那么,我们可以不客气地说,袁黄不仅是思想家,还是诗人和小说家。我们可以从《七十二朝人物演义》看到,里面的许多善故事都是袁黄《了凡四训》中故事的扩写。
  如“支父一力平反不求回报”一节,就与《了凡四训》中的一段故事相关度极高:
   ……支父也不回家,径往衙门中公干去了,因受其妻所托,果然替他一力平反。那恤刑审录竟把他的板来劈了,供明无罪。冤囚脱罪归家,夫妇二人就来登门拜谢。便道:“我公如此厚德,口世所稀, 即是重生父母,大恩难报。今公无子,吾有弱女,愿奉为箕帚之妾,此亦理上也可通得的,万望收留。”支公当下应允具了六礼,择了吉日良时,娶过门做了次妻。后生一子,取名支立,弱龄登科, 官为翰林孔目。支立也生一子,名日支高。支高也生一子,名曰支禄。俱发巍科为国子博士,子孙绵甲科不绝……
   我们可以看出,这段故事如果说不是袁黄所作,也是作者抄自《了凡四训》无疑。我们也应该客观承认《了凡四训》对明末清初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下面,我们重点就《了凡四训》对《姑妄言》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姑妄言 》于清代雍正年间曹去晶写的一本暴露明末政治黑暗,批判社会市井恶俗,揭露人性丑陋,以因果报应思想警醒世人、劝人向善的市井小说。小说以明朝末期的南京为故事背景,围绕钱贵、钟情、宦萼、贾文物、童自大五人展开。瞽妓钱贵与书生钟情一见倾心,互定终身,二人坚守约定,并在钟情高中举人、进士后成婚。后钟情离开妻儿,隐居深山。宦、贾、童三人起初仗势欺人,臭气相投,后因阉党倒台以及钟情的善待而改过积善、大行善举,终获善报。主要情节之间还穿插着各类人物故事,涵盖了晚明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明末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本小说一大特点是,大量采用了明清时代一些游记、笔 记、笑话的素材,有的是部分文字摘抄,有的是大段的原文照录。从陈鼎《留溪外传》、《滇游记》、《黔游记 》,陆次云 《峒溪纤志》,许缵曾《滇行纪程》 及其《续抄》、《东还纪程》及其《续抄》,周清原 《游雁荡山记 》,李光壂《守汴日记 》等文献皆为之所用。袁黄的《了凡四训》自然不会被放过,其中的改过积善故事就源自《了凡四训》,经过加工改写而成。
  《姑妄言》不仅是实实在在地接受了袁黄《了凡四训》的善思想,同时还将其中的改恶从善故事,在《了凡四训》基础上加以丰富改造而成。可以肯定的是,《说《姑妄言》讲的几段改过积善故事,就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是来自《了凡四训》中的故事。我们先拿“钟生雪地救人一命”的故事为例:
   ……正值大雪弥漫,钟生坐在轿中,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到家中不远,下了轿。那些街坊上人先不防是他,见他下了轿,都躲避不及,上前道罪。老爷贵人,大下着雪就坐着过去也罢了。钟生道,列位是什么话!都是好街邻,这可使得!列位,这样大雪在此有什么贵干?内中一个姓金的名叫金德性,是钟生的紧邻上前答道,不知何处来了一个花子冻死在这里,是我们地方上的事,所以同在4这里看看。钟生忙问道,竟死了么?众人道,才摸他的胸口,还有些温热,但谁敢担这干系抬了家去救他,只好看着断了气,报官去罢了。钟生听了怫然变色道,岂有此理!救人一命,莫大阴功,况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哪里有个见死不救的理!遂吩咐家人道,你们同轿夫快把这人抬了回去!那家僮上前一看道,这个样子是活不得的了,何苦抬个死人到家去惹是非?钟生喝道,胡说!就是死在我家,众位高邻都是见证。难道这样一个人还怕人说我图财害命不成!他就死了,我与他一口棺材埋葬了,也就是一点人心……
   随后,小说中主人公钟生和众人将那花子抬至家里。钟生叫家人掸去花子身上的雪,取了铺盖铺上盖好,烧了姜汤灌下。花子睡了半日,渐渐苏醒。钟生大喜,忙取热酒,叫他吃了两盅。又煮了粥,叫他吃了半碗。钟生待花子如“亲生骨肉一般”。后来,花子好了起来,一打听,才知原来他是钟生失散多年的亲侄。
   这段故事与《了凡四训》中“冯琢庵救人”的故事,如出一辙,惊人相似。下面我们看看《了凡四训》原文: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已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显然,《了凡四训》里“冯琢庵救人”的故事就是《姑妄言》里钟生救人故事的原版。
   《了凡四训》中还有一段故事被曹去晶借用: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下面让我们再对照一下《姑妄言》中李自成祖上斋僧养道数十年,终得邋遢道人卜吉阴阳,从而发达的故事,与《了凡四训》何其相似:
   …… 他(李自成)祖籍系陝西延安府米脂县人氏,世居于此。他父名李守忠,他家七八代前的一个祖宗,家甚富饶,一生酷喜斋僧养道,数十余年力行不倦,人皆称他为李善友。年將衰暮,忽一日有一个邋遢道人臭味难闻,到他家来化斋,李善友毫不憎恶,欣然款待。斋供已毕,道人向他道,贫道素知老居士乐善不疲,后世子孙必有大贵人出。贫道四处云游,离此二百余里,万山之中有一块福地,老居士百年之后可卜吉于此,将来定有兴者。李善友欢喜无限,邀请这个道士同往去看,道人也不推辞。李善友备了行李头口到了那山脚下一村中居宿。原来这村中有许多李姓之人。李善友叙起宗谱来都是一族,尚在服內,更加欢喜。次日同道人入山点了穴。道人道,葬时須起造一大圈,內设大铁缸一口,滿贮灯油。若铁灯不灭,李氏当兴。李善友深謝了道人,仍约他回家厚贈。那道人笑道,我为居士择此善地者,报生平之善行耳,岂图报耶?遂拂袖如飞而去。李善友追之不及众皆惊异,以为是神仙点化。李善友归家,便将此事与儿孙说了,再三嘱其死后如法安葬。又过了十数年,李善友老故,子孙遵他的遺言葬下。后来他祖间听得说这是一塊福地,都想沾些余福,李善友的坟居中,周围竟葬了有十数处。传到了李守忠,他是弟兄二人,他哥哥名叫李守义,长他有三十来岁,生了一子一女,子名李自达,比李守忠倒还大了两岁。李守忠在县中当了一名捕快,他生性暴戾,凶惡无比,却手段高強。数百里內的強盜小贼无一个不是他的門下。年年納奉,月月馈金。他到了三十余岁,尚无妻室,一日有一个相土偶然遇见他,啧啧称异道,我阅人多矣,未有见君相貌之奇者。李守忠問他缘故,相士道,他人之相穷通寿夭应在一身一世。而君之尊相,应在后人,将来定生贵子。但须积些福德。則异日贵盛无比。他听了这话暗合他租上的传言……
   小说接下去,就是李守忠娶妻生子,李自成降生等等,就是李自成的从流民到发达。这样一个故事,无疑是上面《了凡四训》中故事的翻版。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了凡四训》中另一段“应尚书卖田作伪书救人”故事被借用的情况: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姑妄言》第二十一回中也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宦萼写假信救人”的故事:
   ……(宦萼)到了一个人家门口,听得里面一个妇人嚎啕大哭,又是几个小孩子悲啼。一个老儿啯啯哝哝不住。街上站着几个人,叹息不已。他下马向前相问,那众人道,这家姓利,他儿子往湖广做买卖去了,三年总没个音信回来。他父母都老了,他撂着老婆儿女五个,又没得穿,又没得吃,老儿又老了,没挣钱,一家常常捱饿。老儿说湖广流贼正多,必定是儿子歹殁了,要媳妇带着儿女改嫁。媳妇不肯,说没有得丈夫的实信,如何行得。那老儿终日吵吵闹闹,媳妇哭哭啼啼,真是没法的事。宦萼想了一想问道,他儿子名字叫做甚么?是那一年去的?内中有一个道,他叫作利老大,谁知叫甚么名字呢。又一个道,我少时同他念过书,他学名说个升官图的图字。又一个想了想道,他是那年八月里去的,我为甚么记得,因指着他拉着的儿子道,他头两日在我家吃过满月的酒,第三日才起身去了。小子三岁了,他去了不到整三年。宦萼问明,上马到了家中,着人请了邬合来,把适才利家的话告诉与他道,我想要救他这一家。除非写他儿子的一封假信,内中封几两银子做个凭据,方可解救得。故请你来写写,就烦你送了去,如此如此说,你还在行些,对答得来。他满口答应道,大老爷做这样好事,晚生当得效劳。把书写完,念与宦萼听,宦萼喜道,写的好!即取了十两银子封在书内,火上烤干了,叫先跟马的小厮领了邬合去。不多时,到了他门口,听得里面还呜呜的哭呢。邬合上前敲门,敲了半晌,只听得一个老儿咳咳嗽嗽扶着柺出来问道,是谁敲门的?邬合道,你老人家就是利老爹么?那老儿道,不敢,我就是。贱姓利。大爷请里边坐。到了房内坐下。邬合道,我姓邬,往湖广做买卖去来,遇见了令郎,偶然间说起来,都是乡里,他的生意十分,连年茂盛,赚了大钱,舍不得撇下,不能就回。我的事完了要回家,他托我带了一封信十两银子来,袖中取出递过道,你老人家收了。那老儿,听得儿子有信回来,又说在外赚了大钱,已是欢喜之极,又听得带了十两银子来,又如死了又还魂一般,喜得屁滚尿流,笑的满脸眼泪,向邬合作谢道,多谢大爷远远带来,谁肯听见媳妇还在那里哭,叫道,你还哭甚么,儿子烦人带了信和银子来了,还不来谢谢这位爷呢!那媳妇真像得了命令的一样,眼泪也没擦干,忙走来拜谢了邬合。问公公道,信上怎么说?那老儿哈哈大笑道,我喜欢昏了,信还拿在手里忘了看呢!又递与邬合道,我不识字,就烦爷念念与我们听罢。只见那老婆子听得儿子有信也拄着拐,满头白发不住你摇头晃脑,战笃酥的,口中喃喃念着佛也来听,谢了邬合,坐下问道,爷贵姓?爷是好人,爷怎么认得我儿子,就肯替他带了信来?那老儿道,这位爷贵姓吴,你不要说熟话,且让爷念了信着。邬合拆开念道,自从前年八月离家,外面生意甚好,所以恋住,至今不得回来。屡屡要寄几两银子回家,因无的当人可托,今有邬大爷还乡,特烦带信问安并银十两盘缠,明年三四月间一定回来不必记挂,媳妇好生孝顺公婆,看视儿女,余不尽悉。他一家听了欢喜是不用说。向邬合道谢了又道谢。那老儿道,老爷贵姓邬,我当是姓吴。年老了,耳朵背了。那婆子同媳妇絮絮叨叨,问长问短,哭一会笑一会,问了好些话。邬合含着笑,随机应变含含糊糊的答应了几句,恐露出马脚来,忙忙的起身作别。那老儿送着说道,爷再请坐坐,我取壶酒来敬爷酬劳。邬合笑道,多谢罢,不必费心。老儿道,多谢爷盛情,简漫爷去,穷人家连茶也拿不出一盅来,爷又不用酒,等我儿子回来,到爷府上叩谢罢。邬合别了回来,又复了宦家的信,宦萼甚喜。果然到了次年三月,利图满载而归,合家欢喜。到晚间,夫妻上床接风之后,讲起别后家常,他妻子从新眼泪鼻涕的哭诉,公婆如何不见音信逼她改嫁,正要寻死,亏得带了银子同信来才好了,若再迟几日,今生已是不能相见了。利图听了,茫然道,我并不曾带甚么银子同信来,妇人反吃惊道,是去年冬天,一个姓邬的带来的。利图次早问父亲要了那封字看,不知从何而来。问父亲可曾问这姓邬的住在何处。老儿道,我只说你必定知道,所以就不曾问。他一家都疑是菩萨神道救他,哪里知道是宦菩萨做的好事……
   这段故事原文较长,但生动细腻感人,实在精彩,未舍删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了凡四训》故事的基础上,曹去晶在小说中只是对《了凡四训》的故事在细节上进行了必要的加工和调整。但显然易见的是《了凡四训》对《姑妄言》的影响是存在的,借鉴的痕迹是明显的。
  综上,《了凡四训》对明末清初社会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也是广泛的,包括明末至清初的文学创作,特别直接地左右了其小说创作的走向。许多文学作品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袁黄善文化思想熏陶和影响,有的影响还是直接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袁黄善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影响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会取得更多更丰硕的研究成果。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