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木子*-个人文章

李天银散文集《情系黄花》赏析[转载]

*木子*
2024-06-24 08:05   收藏:0 回复:0 点击:1408

    李天银散文集《情系黄花》赏析
  ——传承农垦精神,扎根人民书写情怀
  
  马幸福
  
  这几年,从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到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从李娟《我的阿尔泰》到李天银的《情系黄花》,乡土文学在新疆、大兴安岭、河西走廊漫步,而且来势汹涌澎湃,让人目不暇接。的确,乡土文学独特的地域特色,以她丰满,辽阔,舒闲之韵味和钟灵毓秀,让读者灵魂出窍,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这些作品的视角和文字是那样与众不同,是那样让人痴迷不已。
  李天银老师的《情系黄花》,是一部很接地气的散文集,在临泽和黄花之间,既有他童年的记忆,又有他少年的足迹,当然更多的是他青春岁月的蹉跎和历程,是他在黄花农场三十多年为之奉献的眷恋之情,全书共六辑散章,无不包含了作者对临泽,对黄花农场,对河西故土的热爱之情,从而彰显了一代黄花人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豪迈之气和扎根农场,无私奉献的农垦精神,这种农垦精神应该和铁人精神,西路军精神,航天精神,长城精神,胡杨精神共存,铸就新时代革命精神的最强音,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期,这种精神无疑是惊天动地,代表了主旋律,读来振奋人心。
  从青葱少年到花甲之年,在李天银生长的记忆里,老屋,土墙,炊烟,黑河,红枣,苜蓿,葵花,丹霞,野沟湾,杏干,父亲,母亲,黄花滩,巩昌河,巩昌河大桥,实验室,寒雪,盐碱地,林带,土路等风物,都成了他笔下的文字,成了他刻骨铭心的感受,成了他一吐为快的心绪和故事,而且这种直抒胸怀的文字是原汁原味的,不华丽,不浮躁,是血浓于情,根埋于土的意象丰满的散章。
  散文就是聊天的艺术,聊天就是“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李天银《情系黄花》也是从地上的事开始聊,地上事更有烟火气息,聊到天上,文章就有了神性,具有了哲理性的境界,李天银老师的作品虽没聊到天上,但也聊得一望无际,聊得像黄花农场里的蝉鸣,余音从地上开始,大有“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天地说话。
   读李天银散文集《情系黄花》,让我想起著名作家周而复所著《黄土地》一书,作者李天银正是通过描写独具特色且极富魅力的黄花农场,来展示他笔下的农垦精神。
   黄花农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早年,这里是戈壁荒漠,盐碱风沙之地,是作者奋斗一生的热土地。通过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人和事,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农场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农垦人的勤劳朴实、勇敢善良的品格,抒发了对这片土地的挚爱之情。
  读着这部散文集里的篇章,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广袤的田野、大漠戈壁盐碱地、丰收的果实、朴实的农垦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农垦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农垦人在这片荒凉之地创造出今天的辉煌。也成就了农垦人李天银《情系黄花》的艺术魅力,
  农垦精神是老一辈垦荒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精神瑰宝,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垦人开拓进取、奋勇前行。在李天银笔下,这种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
   黄花农场是作者魂牵梦萦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水都牵动着他的心。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农场四季的美景:春天的黄花分外娇艳,夏天的农场绿意盎然,秋天的农场麦粒满仓,瓜果飘香,冬天的农场白雪皑皑一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散文集篇章中,作者通过对亲人和朋友的回忆,再现了黄花农场曾经经历过的辉煌和灿烂。这里的姑娘能文能武、豪爽好客、乐观开朗;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追求美好;这里的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这里的故事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你我他。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在李天银笔下,黄花农场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情感的载体。这里寄托着作者的童年回忆、青春梦想和人生感悟。正是这种情感赋予了黄花农场以生命和灵魂,使之成了一个鲜活的存在。
   在这部散文集篇章中,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黄花农场描写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这些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黄花农场之中,感受到了那里的美丽和富饶。
  总的来说,《情系黄花》是一部充满情感和人文气息的散文集。它以黄花农场为载体,通过描绘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示了农垦精神的伟大和崇高。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这部散文集的篇章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智慧。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像李天银这样的作家,他们用文字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部散文佳作,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智慧吧!
  
  (马幸福,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金塔县作协副主席,本文是在李天银散文集《情系黄花》金塔分享会发言)
  
  
  
  
  
  
转载[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