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闲云孤鹤-个人文章

《瘗鹤铭》

闲云孤鹤
2024-08-11 11:48   收藏:0 回复:2 点击:1067

   
  
  这些年,要不是跟着老师学习中国艺术史,我这个书法门外汉断不会认识瘗(yì)这个字,也不会知道“瘗鹤铭”三个字所代表的意思,更不知道《瘗鹤铭》在中国书法艺术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瘗鹤铭》是江苏镇江焦山上的一个摩崖石刻。原石刻因为山崩坠入江中,后打捞出大块的只有五块残石,现陈列于在一个江心小岛上的江苏省镇江焦山碑林中,。“瘗”就是埋葬的意思,《瘗鹤铭》就是埋葬了一只死去的仙鹤后写的一篇纪念的铭文。
  《瘗鹤铭》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碑刻,为书法石刻中的珍品。在焦山碑林的所有石刻中,《瘗鹤铭》为第一名碑。它是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文物。在中国众多的石刻中,唯有焦山《瘗鹤铭》和陕西《石门铭》被称为“碑中之王”。
  《瘗鹤铭》书自左至右,原文12行,每行23字或25字不等。此铭字体浑穆高古,用笔奇峭飞逸。虽是楷书,却还略带隶书和行书意趣。铭书自左而右,与碑不同,刻字大小悬殊,结字错落疏宕,笔画雄健飞舞,且方圆并用,无论笔画或结字,章法都富于变化,形成萧疏淡远、沉毅华美之韵致。 《瘗鹤铭》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隋唐以来楷书典范之一,被历代书家推为“大字之祖”。
  清代张弨《瘗鹤铭辨》录:
  瘗鹤铭并序。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奞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币,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我竹,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着经,余欲无言,尔也何明,雷明门去鼓,华表留形,义唯髣髴,事亦微冥,尔将何之,解化厥土惟宁,后荡洪流,前固重扃,左取曹国,右割荆门爽垲,势掩华亭,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夅岳征君,丹杨外仙尉,江阴真宰。
  学界公认张弨的研究与文本比较重要,甚至以此为底本。
  人们已经记不清这篇文字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这块山石上,只知道《瘗鹤铭》一经发现,便立即受到人们的推崇,人们前仆后继地来到它的面前观摩临写,每一个站在它面前的人都被它的书法艺术所震撼,人们欣赏它、赞美它,甚至膜拜它。然而,所有的这些都没能阻止这个惊世骇俗的书法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坠入水中,一次又一次地遭受磨难,每一次打捞都要付出巨大的人工成本。但这些遗失和残损非但丝毫没有影响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反倒还因为这些坎坷更增加了它的神秘和人们对它的好奇。
  
  
  《瘗鹤铭》留给我们的谜题有很多,其中第一条就是它的作者。《瘗鹤铭》的作者究竟是谁?千百年来学者们始终争论不休,这主要是由于它没有实名落款,所以后人只能猜。怀疑的对象主要有这么几个:分别是东晋的王羲之,南梁的陶弘景,中唐的顾况,还有晚唐的皮日休等。应该说多数人倾向的意见还是陶弘景。
  陶弘景,他就是江苏镇江一带人,他生活在南北朝的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隐士型人物,还是个博物学家。因为笃信道教,长期坚持在炼丹一线。在中国古代,不论你的身份是什么,儒释道三教九流,要说吃长生不老丹,大家还是比较相信道教出品。因为长期炼丹,所以陶弘景对药性药理也很有研究,对医药学贡献也非常大,医药著作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等,对后世都有影响。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从小表现跟别人不一样,年四五岁乃好书,用荻花做毛笔再蘸着草木灰写字。九岁时候作为学霸的特征开始显露,遍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十岁得葛洪《神仙传》,葛洪是东晋著名的隐士,从此陶弘景每天读这本书,立志也要做一个寻仙问道的隐士。等到长大以后,史书上说他长得“神仪明秀,朗眉疏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眉分八彩,目若朗星,特别帅。我们知道南北朝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有一个好长相特别重要。人们说他“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深以为耻”。陶弘景十七岁以才学闻名,在当时就名动一方,所以在别人的推荐下,早年也做过小官,但是他马上发现当官与自己的志向完全背道而驰,后来索性辞官归隐,他与另外三个名士合称“升名四友”,他们这些人非常清高,“不与世交”,不跟世间的俗人往来,从此盛名传遍天下。
  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多次请他出山都被拒绝。梁武帝虽然是个佛教徒,但是对于自己服用的丹药,他也是相信道教出品的,他听说陶弘景精通药理丹药,于是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供陶弘景炼丹之用。梁武帝对他很崇拜,经常亲自向他请教问题,对他的意见也非常重视,史料上说“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书问不绝”——每个月都给陶弘景写好几封信,所以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但在南梁时期,佛教被定为国教,在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尤其是有梁武帝这个佛教的铁杆粉丝,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最后不得不屈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剃度受戒,皈依佛教。这次信仰的变更对陶弘景有着巨大的冲击,多年之后那个以腰瘦著称的沈约病逝,陶弘景借悼念好友沈约的诗诉说自己痛苦的心境:“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我们斗胆猜测一把,也许就在这样的心境下,陶弘景又遇到心爱的仙鹤去世——代表长寿的仙鹤死亡,对于主人的打击那是非常大的——他终于无法掩盖内心的悲痛,写出这篇《瘗鹤铭》,结尾也并不署名,只题上“华阳真人”几个字,表明自己的道家身份而已。
  《瘗鹤铭》原刻在江苏镇江焦山西麓断崖石上,中唐以后开始有著录。最早是在唐代金山寺内一个无名的和尚把《瘗鹤铭》的文字抄写在了一部佛经的纸背面,夹在一本佛经里,后来被人发现。至于这篇《瘗鹤铭》是不是它的原文无法印证,这个和尚是不是亲眼见过断崖上《瘗鹤铭》全文,也没有人知道。当然后来随着刻石的逐渐发现,才基本印证了这些文字。
  后自宋以来,著录甚多,如赵明诚《金石录》、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王昶《金石萃编》等。
  这通石刻北宋年间被雷击崩落而坠江中,碎为五块,平时没入水中,至水枯时方能见到。据《焦山志》载, 《瘗鹤铭》铭文原来有一百六十多字。到了北宋熙宁年间,因为修建运河,从水中捞出一块石刻,经过辨认,正是传说中的《瘗鹤铭》。一百年以后,到了南宋淳熙年间,又修运河,结果又打捞出了四块石刻,经考证也是《瘗鹤铭》的文字。好不容易捞上来了,结果这些人记吃不记打,仍然放在江边上,结果到了明洪武年间,这五块断石再一次坠入江中。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冬,曾任江宁、苏州知府的陈鹏年募工,历时三月,起《瘗鹤铭》残石于江中,得残石五块九十余字。让世人第一次看到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实物证据。原碑残石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被移置寺壁间,建亭加以保护。《瘗鹤铭》残石共有五块九十三字,其中有十一字不全。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多次上山侵扰,寺里的僧侣将石碑掩藏起来,才使其免遭一劫。
  1960年,合五石为一,砌入壁间。现于宝墨轩仍有《重立瘗鹤铭碑记》,碑记文中说到:“盖兹铭在焦山著称,殆千有余年,没于江者又七百年。”叙述了石碑“多灾多难”的经历。现《瘗鹤铭》陈列于焦山碑林之中。
  2008年9月,镇江水利局准备进行南山北水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重中之重就是对焦山岛附近808平方公里的水域进行清淤工程。瘗鹤铭所落的位置正好在清淤范围之内。于是一项文物发掘工程就与一项清淤工程相遇了,众多专家与几多相关部门就成立了联合考古队,大批专业人员与众多大型设备就开始了规模空前的打捞活动。挖泥船、潜水员也参与了工程,这样就挖出了大量的泥沙与石块,以此来寻找那尚缺的七十多个字。
  结果只发现了有“之”字与“遽”字以及有“化”字的两块有字的石块,专家鉴定这是《瘗鹤铭》的残片。
  对许多其它残石的甄别与鉴定工作仍然没有结束,看来关于《瘗鹤铭》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甲辰年立秋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