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论诗歌创作中的媚俗倾向问题
□ 三木子
2025-01-11 06:19
收藏:0
回复:0
点击:20
论诗歌创作中的媚俗倾向问题
诗歌作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然而,在当下的诗歌创作领域,媚俗倾向时有出现,这不仅损害了诗歌的艺术品质,也影响了诗歌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对这一问题的审视与剖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诗歌创作中媚俗倾向的表现
(一)主题内容的低俗化
部分诗歌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或追求一时的热度,选取一些低俗、浅薄的主题,如某些所谓的“下半身诗歌”,过度渲染感官欲望,将诗歌变成了低俗内容的载体,完全背离了诗歌应有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追求。还有一些诗歌宣扬拜金主义,将物质享受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例如“名牌加身金满仓,豪车别墅梦一场。人生在世何为贵,唯有金钱闪光芒”,以直白且恶俗的方式呈现,仅仅满足于引起读者的低级趣味和短暂的感官刺激,放弃了对生活本质、人性善恶、社会现象等深层次问题的挖掘与思考。
(二)语言表达的平庸化
媚俗的诗歌在语言上常常表现出平庸、缺乏创新和感染力的特点。过度使用流行语、网络用语,如“yyds”“绝绝子”等,使得诗歌语言变得随意、粗俗且缺乏诗意。一些诗歌堆砌华丽却空洞的辞藻,看似词藻丰富,实则毫无内涵,如“玫瑰芬芳情似海,月光皎洁爱如澜。星辰璀璨心相伴,岁月悠悠梦共欢”,只是简单的词汇堆砌,句式单一、呆板,如同流水账般叙述,无法展现诗歌语言独特的韵律美、节奏感和意象美,使诗歌沦为一种毫无诗意的文字堆砌,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共鸣。
(三)创作姿态的迎合化
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独立的艺术思考和审美判断,刻意迎合大众的普遍心理、流行观念或某些特定群体的喜好。例如,在一些网络平台上,部分创作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点赞和关注,创作一些迎合大众娱乐化需求的诗歌,内容多为无厘头的搞笑段子或毫无根据的情感宣泄,如“今天心情有点糟,吃饭睡觉把气消。管他明天怎么样,快乐一秒是一秒”,这种迎合式的创作姿态使得诗歌失去了其应有的艺术独立性和批判性,沦为了大众娱乐的附庸。
二、诗歌创作中媚俗倾向产生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学作品的商业价值被过度强调,诗歌也难以幸免。一些创作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试图通过创作媚俗的诗歌来吸引更多读者,从而获取版税、稿费、流量变现等经济回报。出版机构、网络平台等也往往倾向于推广那些具有市场卖点的诗歌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诗歌创作的媚俗之风。例如,某些商业性的诗歌选集,为了追求销量,大量收录那些主题低俗、语言直白的诗歌,使得这些作品得以广泛传播,误导了读者对诗歌的认知和审美。
(二)大众文化的影响
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普及,大众的审美趣味逐渐趋于通俗化、娱乐化。部分创作者受到这种大众文化氛围的影响,认为只有迎合大众的审美习惯才能获得认可和传播,从而不自觉地降低了诗歌创作的艺术标准,陷入媚俗的创作误区。此外,大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一些媚俗的诗歌作品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关注,这也对创作者产生了不良的诱导作用。比如一些短视频平台上,一些低俗的诗歌朗诵视频能够获得较高的播放量和点赞数,这让部分创作者认为这种媚俗的创作方式能够快速获得名利,从而纷纷效仿。
(三)创作者自身素养的欠缺
部分诗歌创作者缺乏扎实的文学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的精神品格。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诗歌创作训练,对诗歌的历史、理论和美学价值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创作时只能凭借本能和一时的灵感,难以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作品。同时,由于缺乏独立思考和坚守艺术底线的能力,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诱惑,从而走上媚俗的创作道路。例如一些初学者,在尚未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审美要求时,就急于发表作品,为了吸引眼球而采用媚俗的创作手法,却忽略了诗歌艺术本身的追求。
三、诗歌创作中媚俗倾向的负面影响
(一)损害诗歌的艺术价值
媚俗的诗歌创作背离了诗歌的艺术本质和审美规律,使得诗歌失去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诗歌不再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高雅表达,而沦为一种迎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商品,这不仅降低了诗歌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也阻碍了诗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原本诗歌可以通过含蓄而深刻的意象、优美而凝练的语言来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他们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考,但媚俗诗歌的泛滥使得读者对诗歌的审美期待降低,难以感受到诗歌真正的艺术魅力。
(二)误导读者的审美观念
大量媚俗诗歌的传播,会使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他们可能会认为低俗、平庸的诗歌就是诗歌的全部,从而忽视了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优美意境和高尚情感,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例如,青少年在接触到那些语言粗俗、主题低俗的诗歌后,可能会误以为这就是诗歌的正常形态,从而在自己的写作和审美中也倾向于这种低俗的风格,不利于他们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破坏诗歌创作生态
媚俗倾向的泛滥会导致诗歌创作领域的恶性竞争和浮躁氛围。创作者们不再专注于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和艺术修养,而是热衷于通过各种媚俗手段来获取关注和利益,这将使得真正优秀的诗歌作品难以脱颖而出,破坏了诗歌创作的生态平衡,不利于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一些有才华的创作者可能会因为这种不良的创作环境而感到沮丧和失望,甚至放弃诗歌创作,导致诗歌创作领域人才流失,创新乏力。
四、应对诗歌创作中媚俗倾向的策略
(一)加强诗歌教育与文化传承
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中,应加强诗歌教育的力度,提高人们对诗歌的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通过开设诗歌欣赏、创作课程,举办诗歌讲座、朗诵会等活动,普及诗歌文化知识,传承诗歌艺术传统,培养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敬畏之心,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从而为诗歌创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在学校中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引导他们欣赏经典诗歌作品,让学生在诗歌的熏陶下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提升创作者的素养与责任感
诗歌创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和精神境界,加强对诗歌艺术的学习和研究,深入生活,关注时代,挖掘人性中的美好与深刻,创作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感的作品。同时,创作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艺术使命感,坚守诗歌的艺术底线和审美追求,不为一时的利益和虚荣所动摇,以独立、真诚的创作姿态为诗歌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一些知名诗人通过举办诗歌创作培训班,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心得,引导年轻创作者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念,提高创作水平。
(三)优化诗歌评价与传播机制
建立科学、公正、多元的诗歌评价体系,摒弃单纯以市场销量、网络点击量等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注重诗歌的艺术质量、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优化诗歌的传播机制,加强对优秀诗歌作品的宣传和推广,为诗歌创作者提供更多展示作品的平台和机会,引导读者关注和欣赏高质量的诗歌作品,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诗歌创作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例如,一些诗歌专业杂志和网站可以设立专门的诗歌评论栏目,邀请专业评论家对诗歌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阅读指南,同时也为创作者提供反馈和改进的方向。
五、结论
诗歌创作中的媚俗倾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严重影响了诗歌的艺术质量和文化价值,破坏了诗歌创作的生态环境。通过对媚俗倾向的表现、原因、负面影响的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的探讨,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回归诗歌的本真与纯粹,坚守艺术底线,提升创作者素养,优化创作环境,才能使诗歌创作摆脱媚俗的困境,重新焕发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光彩,在当代文学的舞台上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加丰富、美好的滋养。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