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三木子
2025-02-25 06:59
收藏:0
回复:0
点击:267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论张贤亮的小说创作
在人类思想的深邃长河中,“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宛如两座屹立的精神灯塔,照亮了我们对人类发展进程与精神境界探索的道路。张贤亮,这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作家,其小说创作的历程犹如一场波澜壮阔的灵魂迁徙,精准且生动地演绎了从必然王国逐步迈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征程,在文学的广袤星空中划出了一道璀璨而独特的轨迹,进而编织出一幅文学与哲学相互交融、时代与创作紧密相连的绚丽锦缎。
一、时代背景:禁锢与破冰的交织
张贤亮的创作生涯扎根于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这是一个充满着巨大变革与深刻矛盾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诸多波折,政治运动频繁,尤其是“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使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思想禁锢、文化荒芜、经济停滞的艰难境地。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思想先锋,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张贤亮也未能幸免。他被下放到农村劳改,历经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亲身体验了物质极度匮乏、精神遭受压抑的生存状态,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构成了他早期创作的深厚土壤,也为他对必然王国的深刻描绘提供了鲜活而沉重的素材。
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转动。20 世纪 70 年代末,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思想解放的浪潮席卷全国,文艺界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长期被压抑的创作激情和思想活力得以释放,张贤亮也在这一时代的转折点上,凭借着敏锐的文学感知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开始了他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文学探索之旅,他的创作在时代的变革中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反映时代精神变迁的一面镜子。
二、早期创作:必然王国的挣扎与觉醒(1979 - 1983 年)
张贤亮的早期创作深深烙印着时代的伤痕与挣扎。在《灵与肉》中,主人公许灵均身处政治风云变幻的漩涡中心,被错划为“右派”后,遭受着政治歧视和生活的极度贫困。他在农场中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身心俱疲,命运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肆意摆弄,完全失去了自主掌控的能力,这是典型的在必然王国中艰难求存的个体写照。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绝境中,人性的光辉依然闪耀。许灵均对故乡那片土地的眷恋成为了他精神的寄托,那广袤的草原、质朴的乡亲,以及与李秀芝之间真挚而淳朴的爱情,如同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给予了他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对人性中善良、坚韧与温情的坚守,是张贤亮对人类在必然王国中精神觉醒的敏锐捕捉。从哲学层面来看,这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和生存困境时,内心深处对自由、美好与尊严的本能渴望,尽管这种渴望在现实的重压下显得微弱,但它却如同种子一般,蕴含着突破困境、走向自由的无限可能。
这一时期的创作,张贤亮以质朴而真挚的笔触,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挣扎与希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揭示一个时代的群体命运,反映出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人们在必然王国中为了生存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在困境中对精神慰藉的不懈追寻,为他后续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石,同时也成为时代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初步映射,引发了读者对那个时代人们命运的深刻同情与反思。
三、中期创作:探索边界与精神成长(1983 - 1989 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社会环境日益宽松,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氛围。张贤亮的创作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刻和复杂的阶段,在《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笔下的人物开始了对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主动探寻,这种探寻标志着他的创作开始突破必然王国的束缚,向着自由王国的边界艰难迈进。
在《绿化树》中,章永璘同样是一个被时代伤害的知识分子,他在饥饿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中苦苦挣扎。但与早期作品中的人物不同,章永璘开始借助知识的力量进行自我救赎,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不仅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更是在试图从哲学的高度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人生境遇。同时,他与马缨花之间的情感纠葛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男女之爱,而是蕴含着对人性、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这种思考进一步深化,张贤亮大胆地触及了人性中最隐秘的角落——性与爱、灵与肉的冲突。章永璘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抑下,与黄香久之间的婚姻生活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这种对人性复杂矛盾的深度刻画,从文学技巧上看,展现了张贤亮创作的成熟与深化;从哲学意义上讲,它反映了人类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自身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只有在不断地审视和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接近自由王国的境界。
这一时期的创作,张贤亮受到时代变革的深刻影响,社会的开放为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创作素材。他不再满足于对生活表象的简单描绘,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人性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对人物精神成长历程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人类在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进程中所经历的痛苦、迷茫与坚持,其作品成为时代变革在文学领域的深入折射,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人性、人生价值以及社会发展等问题的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
四、后期创作:自由王国的驰骋与超越(1989 年以后)
当时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中国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贤亮的创作实现了质的飞跃,真正进入了自由王国的创作天地。
在《习惯死亡》等作品中,张贤亮彻底摆脱了传统叙事的束缚,展现出一种高度自由、奔放且富有深度的创作风格。作品的叙事结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现实与梦幻、回忆与想象、历史与当下相互交织、自由穿梭,文字间流淌着对人生、历史、文化等宏大主题的深沉哲学思辨。他不再局限于讲述个体的故事,而是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审视整个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生存境遇、生命的本质以及精神的终极追求。
从哲学层面来看,张贤亮此时已经深刻把握了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超越了现实与文学的二元对立,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生命的感悟,以一种独特而自由的文学形式尽情表达。他的创作如同一位深邃的哲学大师的沉思,引领读者穿越现实的表象,深入思考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存在意义、价值取向以及精神的归宿。
例如,在《习惯死亡》中,主人公在经历了种种人生磨难后,对死亡这一终极命题产生了独特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个体生命终结的恐惧或坦然,更是对人类整体命运的一种隐喻式的探索。张贤亮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和深刻的思考,将文学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哲学高度,完成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华丽转身。
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成为时代文学风貌的独特标识,更在文学与哲学的深度融合方面树立了典范。张贤亮的创作在时代的滋养下达到了新的境界,同时也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反哺时代,为人们在精神世界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在时代与文学相互交融的浩瀚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创作者和读者,成为时代精神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持续散发着智慧与思想的光辉,照亮人们在文学与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的方向。
综上所述,张贤亮的小说创作历程,是一部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探索、突破和超越的壮丽史诗。他的作品紧密地与时代相结合,既反映了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又展现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追求精神自由的伟大征程,为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我们理解人类的精神成长和文学创作的本质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