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写作是一种病
□ 三木子
2025-03-01 06:33
收藏:0
回复:0
点击:240
写作是一种病
在世人眼中,写作常被视作高雅的艺术表达,或是思想传递的途径。然而,换个角度看,写作却是写作者灵魂深处的一种“病”,它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写作者的生活与精神世界,进而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
一
写作这一“病症”的首要症状,便是那如影随形、难以遏制的创作冲动。对于写作者而言,灵感就如同狡猾的叫做“灵犀”的家伙,不知何时会突然闯入脑海,进入心中,搅得心神不宁。或许只是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一句旁人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场景,便能在心间种下一颗种子,而后迅速生根发芽,催生出强烈的表达欲望。
写作者常常不顾周遭环境,哪怕身处喧嚣的街市,或是本该放松休息的深夜,只要灵感降临,便迫不及待地要将脑海中的思绪付诸笔端。像巴尔扎克,据说他常常为了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灵感,即使是睡梦中也要起来写作,一时间沉浸在自己构建的文学世界里,不能自拔,全然不顾身体的疲惫和现实生活的琐碎。这种几近失控的情况随时随地发生,恰似一种“病状”,让写作者无法像常人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而是时刻被写作的冲动所驱使,所把控。
写作极易陷入一种情感沉溺的状态。在创作时,作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笔下虚构的世界中,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为角色的悲喜而或喜或泣,仿佛那些人物并非是虚构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或是就是他们自己。
例如,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将自己的满腔情感倾注其中,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当写到林黛玉香消玉殒等悲切情节时,想必他自己也是悲痛万分,仿佛亲身经历了那等生离死别。这种对笔下世界过度的情感投入,使得写作者常常陷入于虚构的生活之间,难以自拔,甚至影响了他们的现实生活。写作者会因沉浸在创作的情感氛围里,而对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显得有些淡漠,就像患上了一种情感“偏执症”,深陷其中,在自己的文字编织的情感漩涡中无法脱身。
二
患有写作之“病”的人,往往还执着的追求自己于作品的完美,甚至是产生一种近乎苛刻的病态。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作家们都会反复斟酌、细细推敲,容不得丝毫瑕疵。哪怕已经完成了初稿,也会不断地修改、润色,一遍又一遍,甚至全部打破重写。仿佛永远都无法达到自己心中那个理想的标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卡夫卡,比如张爱玲都是。
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时,对文字的雕琢达到了极致。据说他为了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常常花费大量时间在一个句子上,字斟句酌,力求精准地传达出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这种对作品质量的苛求,让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饱受煎熬,时常陷入自我怀疑与焦虑之中,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满足的“完美主义者”,不断地在文字的“工作台”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雕琢”“精修”,哪怕为此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在所不惜。
三
探索其原因,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从内在因素来看,写作之“病”源于写作者内心深处那强烈的倾诉欲和表达渴望。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独属于自己的故事、感悟与思考,而作家渴望将这些隐秘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与他人分享或是寻求共鸣。他们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足够合适的倾诉对象,于是便借助文字这一载体,将内心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试图在文字的海洋里找到理解与慰藉。
外在环境同样是诱发写作之“病”的重要因素。生活中的种种经历,无论是美好的邂逅、痛苦的挫折,还是社会的动荡、时代的变迁,都会在写作者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成为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源泉。例如,鲁迅目睹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人民的麻木,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这份触动促使他拿起笔,以文字为武器,试图唤醒沉睡的国人,创作出了诸多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
写作“病”,虽给写作者带来了诸多痛苦,如身体的劳累、精神的焦虑、与现实生活的些许脱节等,但它也有着积极的一面。通过写作,能够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能够将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还能够在创作的过程中,释放自己,体验到独特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作品被读者认可,尤其是被社会认可,引起共鸣时,作家那种心灵上的深度契合性与强烈成就感更是无法言表的。
总之,写作是一种“病”,一种让写作者在痛苦与快乐中不断徘徊、在现实与虚构间来回穿梭的“病”。但也正是这种“病”,让我们的文学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让人类的精神家园得以不断得到拓展和滋养,使其作品更加完美。它既是写作者的“磨难”,更是写作者的“福祉”,它是病,是作家生命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法割除,不能治愈。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