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袁知县小甸引水记

三木子
2025-03-04 16:47   收藏:0 回复:0 点击:228

    袁知县小甸引水记
  ——袁了凡在宝坻系列小说之二十五
  
  那年春天,宝坻大旱。河干见底,淀沽干涸。袁了凡站在县城墙远眺,龟裂的田垄如同老妇脸上的皱纹,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哭声。
  晚上,还没有吃饭,就听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大人,八门城小甸村报急!"师爷捧着文书闯进书房,将靠在门口的拐杖带倒。"两口井全干得见底了,全村老少三百多口……都在喝村子的坑水!坑水也要干了……"
  袁了凡手中的那本《改过积善篇》突然坠落地上。他记得不久前一天,自己去小甸村,曾经见有一个浑身浮肿的老农跪在面前叩头:"青天大老爷,求您给小甸百姓活命!"当时他只当是寻常灾民哀告,给了老农一些粮食,还在功过格上记下了一功,却不知小甸的干旱缺水竟已到了这般境地。他深深自责。
  他即刻换了粗布短打,揣着半块炊饼骑驴摸黑出城而去。狗吠声惊起寒鸦,月光把土路上的车辙照得雪亮。午夜时分,来到小甸村。转过三个土坡,忽闻一阵呛人的臭味——几盏油灯在枯井旁摇曳,老幼妇孺围在泥坑前舀水,浑浊坑水倒进粗陶碗的声响清晰可闻。
  有个妇人突然尖叫,众人慌忙围过去。袁了凡拨开人群,看见十岁女童正用木勺往嘴里灌污水,嘴角挂着黄褐色的沫子。"姐姐!"两个稍大的孩子扑过来抢夺木勺,污水溅到袁了凡袖管上,洇出大片深色污痕。
  他蹲下身,颤抖着掏出随身带的银针试水。针尖刚触水面,便剧烈抖动起来。"这是……"他喉头发紧,这哪是水,分明是混合污水的毒液。暗夜里,他立即进村安排里正禁止饮用污水,答应天明令人送水进村。一切安排妥当,已近天明。他骑了毛驴往县城赶去,听见自己心跳如鼓,心情突然变得无比沉重。
  寅时初刻,县衙后堂灯火通明。袁了凡令人送水小甸村,又将近日绘制的《宝坻水系图》铺在案上,找来师爷等人进行研究,解决饮水问题。烛火映着他发青的双目。"青龙湾暗流距小甸三十里,穿渠引水工程虽难,却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他蘸着朱砂在地图上勾画路线,笔尖突然顿住——那条预定渠道要经过乡绅李永昌的祖坟。
  窗外传来梆子声,五更梆响,天已经亮了。袁了凡推开雕花木窗,晨雾中隐约可见官道上已支起三座芦苇大棚。这是他连夜安排的:第一棚备绿豆汤消暑,第二棚煮艾草驱瘟,第三棚煮粥赈济灾民。同时安排人等专门记录掌管各村旱情。
  卯时三刻,县衙仪门外来了二十余名耆老,当场下跪。袁了凡扫过人群,目光停在拄着槐木拐杖的李永昌身上——这位七旬老者去年带头抗拒税粮,如今却第一个出列:"袁大人!我们愿出全部家产开渠引水!"袁了凡搀起众人,“各位父老请起”话音未落,人群中迸出一人。只见李永昌的儿子李虎扯着父亲衣袖:"您疯了?那些臭小子要挖断咱家祖坟龙脉!"老人却将拐杖重重杵地:"龙脉不在坟头,在百姓心头!”
  ……
  引水工程开工那日,十里八乡的百姓像潮水般涌来。袁了凡亲自抡锹破土,铁镐撞击砖石的火星溅在脸上也浑然不觉。有皂隶发现袁知县把官袍换成短打,气得直跺脚:"大人这是要同我们泥腿子一起受罪?"
  "这渠是百姓的命根子!"袁了凡抹了把脸上的汗,指着龟裂的田地,"看见那些枯苗没?再半月不灌水,苗就死了,人也要饿死了!"说罢手中的干土从指缝簌簌落下。……
  秋分那天,清清泉水终于顺着新开挖的河渠流进小甸村。七十岁的李永昌捧着陶碗跪在渠边,眼泪滴进水里荡起涟漪。他舀起一碗水,送给袁了凡“袁大人,您喝上这碗水”年轻的媳妇们提着竹篮送来新蒸的米糕,孩子们追逐着水流欢笑着。忽然有人惊呼,只见村口石碑上的甸字多了三点水,大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
  袁了凡举起粗碗将水一饮而尽。水入心底,甘之如饴。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浮 世]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