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袁知县智斗龙王记(小说)
□ 三木子
2025-03-08 06:25
收藏:0
回复:0
点击:231
袁知县智斗龙王记(小说)
——袁了凡在宝坻系列小说之二十八
一
袁了凡冲进雨幕,跟在他身后的是全班衙役,就连县衙的看门人和伙夫也都拿了铁锨,来到了蓟运河大堤上。暴雨砸在斗笠上的声响密如战鼓,三百米新筑的土堤在闪电中若隐若现,像条受伤的巨龙匍匐在天地之间。远处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上游漂来的树木、房梁撞毁了第三处泄洪闸。
"决口了!"一个浑身泥浆的衙役连滚带爬冲来,"陈家口段出现管涌!"
“跟我来!”袁了凡带着一行人踩着没膝的洪水扑向险段,衣服被雨水打湿了,就连放在怀中《京畿水利考》的包袱都湿了。三个月前,正是他力排众议将溃了的堤坝堵住,保住了大片农田。如今,无情的海水却又像在故意考验书生的决心。险处,十几个汉子正在打桩,近百人在用身体压住草帘,防止大水涮洗大堤。白发苍苍的赵铁柱突然抓住他的手臂:"袁大人,您实话说,这堤……当真守得住?"袁了凡点点头,目光坚毅决绝。
老河工那深深掐进袁黄皮肉的指甲终于缓缓放开,浑浊老眼里跳动着无名鬼火渐渐熄了。袁了凡知道,十年前的那位自己的前任知县,就是在一次即将溃堤的关键时刻,弃堤而去,赵铁柱的妻女连同半个宝坻县一起葬身鱼腹。
"守得住!"袁了凡解下腰间麻绳将自己绑在一颗柳树上,"烦劳老丈带人去打开南坡的泄水闸,减轻压力。"赵铁柱应声而去。
袁了凡抓过长杆,沉入水中,测量着水位。惊雷在他的头顶炸响,他大声喊叫着“子时三刻潮位将达一丈二,寅时雨势转弱,我们还有两个时辰!大家抓紧时间!坚持住!坚持!
二
“又一处渗水——”
赵铁柱的儿子栓子突然挣脱绳索,"爹!这处管涌通着老河道!"只见他抱着一捆草帘跃入漩涡少年的嘶吼淹没在雷鸣中,"我下去堵漏!……"
风雨交加,激流振荡。袁了凡发疯似的拽住绳索,掌心被麻绳磨得血肉模糊。栓子从水面冒出头大喊:"大人!您说过的……"一个浪头打去,十六岁的生命沉入了混浊的激流……
黎明时分,百姓在决口处垒起最后一道防浪墙。浑身湿透的袁了凡解开柳树上的绳索,突然对着满地泥浆跪下。
"袁大人请看!"书吏突然指着东方惊叫。晨雾散处,昨夜开挖的泄水渠正将洪水导向废弃盐场,新堤外的河水开始缓缓退却。
三
烛泪在铁烛台上流淌,源源不断。洪水终于下去了,袁了凡一身疲惫回到县衙,此时正盯着自制的水车模型陷入沉思。他看到,水车模型的黄铜指针在运河图上方微微颤动,显示着潮汐与土地的关系。
门轴吱呀作响,师爷闪身而入,袖中露出半截泛黄地契。
"大人,陈员外来过……他愿捐五百石粮,条件是改道窝头河,绕过他家坟地……"师爷声音轻得像毒蛇吐信,"……这样既能保住乡绅的祖田,工程还能节省三千两……"
袁了凡突然抓起砚台砸向水车模型,木制的机关零件迸溅满地。他扯住师爷的衣领"不行,就是不行!当年我袁了凡全家躲在山洞七天七夜,啃完树皮后,是老百姓舍了我半袋糙米活过来的。"他抓起地契按在烛火上,"你告诉陈员外,本官宁愿效仿海刚峰抬棺治水,也绝不拿百姓的生命财产做交易!"
火光跃动的瞬间,窗外传来清脆童谣:"袁青天,赛包公,赤脚丈量北京东..."
原来是十几个总角小儿举着自制量杆跑过衙前,他们手中木片上的刻度歪歪扭扭,却是学着袁知县设计的测水标尺,竟仿制得有模有样。
四
金锣震响,几十面龙旗在渤海的秋风中招展。袁了凡却独自蹲在重修的蓟运河闸口,观察水势。
"大人,"赵铁柱抱着不满周岁的小孙子走来,孩子胸前挂着的是一只长命锁,那是用死去的栓子的那只铜水壶熔铸打造成的。老人忽然手指拦水闸板:"袁大人,您设计的滚水坝真神了,有了它,今年县城保住了,城外的水位比城里还高一尺呢。"
袁了凡抚摸着滚水坝石基,想着昨夜观测到的奇异天象:通过自制"测天仪"连续三年记录,发现了渤海湾潮汐的规律。他已经将这个发现写进了自己正在编撰的《京畿水利考》。他想,或许千百年后会有人成为他的知音。
祭龙大典开始了。鼓乐声中,八匹枣红马拖着木犁驶过黑色的盐碱地。白发老农扬鞭高唱:"一犁开出万丈天,誓教龙王还我田——”新垦的黑泥土翻滚起来如同层层叠叠的海浪。有人忽然唱起河北小调《小白菜》,那是充满忧愤的京东民歌。袁了凡是听过栓子唱过的。
袁了凡心头一热,泪水夺眶而出。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