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浩然去西沙

三木子
2025-03-12 06:47   收藏:0 回复:0 点击:227

    浩然去西沙
  ——历史人物小说系列
  
  1974年的西沙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打在帆布墙上,浩然站在永兴岛的木麻黄树林里,军大衣下摆被狂风吹得猎猎作响。这位五十二岁的作家握紧笔记本,目光掠过远处海天相接处朦胧的珊瑚礁,仿佛看见自己三十年前在冀中平原插秧的身影与这片碧海蓝天纠缠在一起。
  "老作家,您来啦!"通讯员小周背着帆布包从椰林里钻出来,制服领口还沾着盐霜,"今晚有场文艺汇演,炊事班张班长特意留了海蛎煎......"话没说完就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浪潮打断,浑浊的海水漫过防波堤,卷走了浩然放在礁石上的笔记本。
  当浩然湿漉漉地找回本子时,发现扉页上不知被谁用蓝色圆珠笔添了句诗:"浪花推着纸船跑/载着北方麦浪到南疆"。他望着远处正在架设电线安装广播喇叭的战士们,忽然想起《艳阳天》里箫长春在水库工地朗诵诗歌的场景,不自觉地哼起了一段河北梆子。
  次日清晨,浩然跟着测量分队登上琛航岛。退潮后的珊瑚礁滩白得刺眼,战士们赤脚踩在锋利的珊瑚骨上,用匕首在礁盘上刻下"南海卫士"四个大字。有个新兵不小心划破脚指,血珠渗进珊瑚缝隙,转眼间被蔚蓝的海水吞噬。"快看!"副队长突然指向海面,一群银鲳鱼正围绕着受伤的礁石游弋,阳光穿透鱼群,在浪花间撒下细碎的金箔。
  那天夜里,台风在琛航岛外围盘旋。浩然被安排到船坞值班,透过布满雨痕的舷窗,他看见信号兵老王抱着半导体收音机蜷缩在角落。当收音机里传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东方红》时,老王突然对着大海跟唱起来,沙哑的嗓音惊飞了栖息在屋檐下的海鸥。浩然摸出随身带的酒壶,往老王的搪瓷缸里倒酒,"四十年来我写了十几部小说,却还始终没有一本是自己满意的呢。"
  暴风雨持续了三天三夜。第四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浩然在沙滩上发现了奇观:退潮后的浅滩上,数以万计的贝壳组成巨大的五角星图案,每条边都镶嵌着战士们捡拾的彩色珊瑚碎片。他蹲下身用手丈量贝壳间的距离,突然意识到,这些排列的贝壳数岂不是北京到西沙的航线里程?
  返程前夜,守岛部队为浩然举行了特殊的送行仪式。战士们在沙滩上点燃篝火,跳起了自编的"珊瑚舞"。火光跃动中,浩然的一双泪眼中看见的是冀中平原的农民兄弟身影。潮水漫过篝火时,有个小战士悄悄塞给他一枚贝壳,内壁用针尖刻着"祖国需要作家"。
  两个月后,《人民文学》第五期发表了浩然的散文《西沙儿女》。在描写守岛战士如何用搪瓷缸接雨水种菜的那段文字旁,编辑郑重批注:"请作者速将此文送往广播电台播出,让长年坚守西沙战士们听到来自祖国首都声音"。书信往来间,西沙战士给浩然寄来的明信片背面开始出现各种文字:有战士用刺刀在炮弹壳上刻的短诗,有渔民阿福用渔网线编成的"南沙卫士"字样,还有某位女兵在《雷锋日记》扉页抄写的句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浮 世]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