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李金斗与张有福

三木子
2025-03-15 06:25   收藏:0 回复:0 点击:227

    李金斗与张有福
  
  
  暮色从老槐树的枝桠间漏下来,在张有福的布鞋面上绣出斑驳的花纹。他摸出旱烟袋,铜嘴儿早被岁月磨得锃亮。远处传来推土机的轰鸣,震得老槐树的枯枝簌簌发抖。
  "福伯,又在数叶子呢?"李金斗踩着新铺的青石板路过来,皮鞋跟敲出清脆的响声。他身后那栋贴着白瓷砖的三层小楼正在落成,铝合金窗框在夕阳下闪着冷光。
  张有福没应声。他记得四十年前生产队分粮,金斗爹缩在队部墙角搓手的样子。那时李家土坯房上的茅草总被秋风掀翻,还是他带着后生们帮着重新苫的顶。
  "您家那两间老屋......"金斗递上根金灿灿的香烟,"我儿子说搞民俗旅游,能给翻修成民宿。"烟卷在风里散着薄荷味,混着新刷的油漆味直往鼻子里钻。
  春分那日,推土机开进了南坡地。张有福蹲在地头,看履带碾过自己用木犁耕了半辈子的田埂。李金斗儿子穿着西装站在田埂上,手机贴着耳朵大声说:"王总放心,五百亩连片开发,绝对符合政策......"
  新栽的速生杨树苗排成笔直的线,把原先七扭八拐的田埂抹得干干净净。张有福弯腰捡起块碎瓦,那是当年他和金斗爹垒地界时埋的记号。瓦片上的青苔已经干枯,像褪了色的记忆。
  腊月二十八,张有福的儿子开着二手面包车回来。车灯扫过老槐树时,惊飞了栖在上头的乌鸦。"爹,金斗叔家那民宿,一晚上能顶咱家半亩麦子钱。"儿子扒拉着碗里的饺子,油花在汤里打转。
  窗外忽然腾起烟花,照亮李家小楼顶上的太阳能板。金斗孙子的笑声顺着WiFi信号飘过来,混着短视频软件的背景音乐。张有福摸出枕头下的布包,里头裹着三粒饱满的麦种——去年村里最后一块自留地也被流转时,他偷偷藏下的。
  晨雾漫过水泥路时,老槐树的影子正巧投在张有福的老屋墙上。泥墙裂开的纹路像极了老树皮,墙根下的蒲公英突然开了,金黄的花盘朝着推土机消失的方向。
  芒种后的第一场雨来得又急又猛,把农家书屋的瓦檐冲塌了角。泛黄的《齐民要术》泡在泥水里,书页间游出几尾蝌蚪。张有福蹲在门槛上搓麻绳,看村委会新装的LED屏滚动播放李金斗孙子的直播预告——"怀旧农耕体验套餐,原价888限时抢购"。
  村卫生所的王大夫抱着纸箱经过,白大褂下露出耐克运动鞋的勾子。"福伯,这些过期药我拿去河边埋了。"箱底漏出半截《赤脚医生手册》,封皮上的红十字符号褪成了粉白色。对岸正在打桩,旅游公司的标牌写着"生态康养中心"。
  七月初七的月光比路灯还亮。张有福的老伴用晒干的艾草熏蚊子,青烟缠绕着网线盒上的蓝色信号灯。孙子在里屋戴着VR眼镜手舞足蹈:"爷爷,我在元宇宙给您买了块地!"窗外的打谷场被改造成停车场,宝马车的报警器突然响起,惊飞了草垛里的纺织娘。
  寒露那天,张有福在水泥缝里发现株野麦。他跪着掏了半日,指甲缝里渗出血丝,总算把颤巍巍的穗子捧回老屋。儿子视频通话时正堵在三环路上:"爹,现在都吃转基因,您留这野麦有啥用?"手机镜头扫过补习班的霓虹招牌,李家孙子背着牛津词典匆匆掠过。
  冬至祭祖时,李金斗家无人机撒的纸钱飘到张家坟头。张有福用芦苇秆拨开液晶显示屏的倒影,给爹娘供上野麦粥。供桌忽然震动起来,地热管道施工队的钻头正从十八米深处传来轰鸣。
  老槐树是在子时倒下的。电缆施工队的电锯啃到第七个年轮时,树洞里的猫头鹰振翅撞向探照灯,金灿灿的槐花像一场迟来的雪,覆在张有福清晨拾粪的竹筐上。枝干截面上黏着干涸的松脂,像凝固了的眼泪。
  李金斗的儿媳带着化妆师来谈补偿:"福爷,您抱着树根拍几张照,民宿宣传用。"粉扑扬起的云烟里,老槐树最后的年轮正在变成抖音热门话题。张有福攥着掉落的树皮,背面还刻着五八年深翻土地时的刻度。
  村小学撤并那天,张有福把野麦种埋进废弃的升旗台。混凝土裂缝里钻出的绿芽,在监控摄像头下活了三日就被除草剂杀死。校长办公室的锦旗"教书育人"正在打包,李金斗捐赠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全封闭双语私塾"招生广告。
  孙子最后一次用方言喊"爷爷"是在清明节。国际学校的语言矫正师把孩子的舌尖压在牙齿后面:"发yeah,不要发yai——"无人机的蜂鸣声中,张有福对着智能音箱说了整夜故事,充电提示音吞掉了最后一个尾韵。
  河湾漂满荧光绿的藻类时,张有福摸到肋下的肿块。卫生所药柜只剩下减肥茶和玻尿酸,王大夫的听诊器挂在了民宿前台的墙上当装饰。救护车在高速公路抛锚那夜,他蜷在老屋门槛数星星,却看见李金斗孙子操纵着天文望远镜辨认星座。
  野麦穗在八月自燃了。消防队说是光伏板聚光引发的意外,张有福却记得那日正午的太阳白得瘆人,像他娘下葬时撒的纸钱。灰烬里有七颗麦粒逃过劫难,后来被砌进"乡村记忆馆"的玻璃展墙,标签写着"二十世纪民俗文物"。
  李金斗挖温泉池那日,铁锹撞上了五三年互助组的青石碑。施工队用吊车把碑身翻过来时,"同舟共济"四个朱砂字正巧泡在硫磺水里。张有福蹲在泥浆边,看当年十九户的手印渐渐洇成团团红晕,像极了村口剥落的计划生育宣传画。
  "这可是文物......"闻讯赶来的文化馆员话音未落,李金斗儿子已经扫码付了保证金。石碑被切割成三十六块踏步石,每块嵌着枚铜钱模样的二维码。冬至头场雪落时,城里来的姑娘们踩着"同"字自拍,温泉热气把"舟"字熏得愈发模糊。
  农家书屋的房梁塌在春雷里。张有福扒拉出半本《土壤学》,书页间突然抖落张毛边纸——1953年的土地证,他爹按的手印还泛着赭石色。当晚李金斗儿媳直播卖竹编果篮,背后墙上新裱的水墨画正是那张土地证,褪色的指印被P成艺术印章。
  "家人们看这复古做旧工艺!"手机支架压着《土壤学》的残页,泛黄的书脊上还留着张有福三十年前写的借阅日期。弹幕刷过"666"时,夜雨正把证上的"集体所有"四个字泡成一滩墨迹。
  张有福最后一次巡田是在ICU心率监护仪的滴答声里。他看见月光把输液管照成阡陌纵横的田埂,李金斗家新栽的景观竹正在病床帘布上投下鬼影。心电图的波浪线突然变成少年时犁开的沟,尽头立着被削去半边的老槐树。
  呼吸机报警声响起时,民宿灯光秀正进行到"金色麦浪"主题。激光束扫过记忆馆的玻璃展柜,那七颗麦粒在爆米花机的轰鸣中微微震颤。窗外飘过孔明灯,是李金斗孙子用3D打印的河灯,LED屏显示着"乡村振兴"的滚动弹幕。
  施工队留下的树桩渗出琥珀色汁液,渐渐凝成个眼睛形状。李金斗儿媳直播时总爱把手机支架支在上头:"老铁们看这天然形成的卡姿兰大眼睛!"清明雨把年轮里的陈年积灰泡涨,1958年大炼钢铁时熏黑的纹路,正巧成了美瞳图案的天然晕染。
  张有福趁夜色刮下树胶,混着老屋墙根的陈土捏成槐树模样。第二天就被民宿服务员扫进垃圾桶,连同他夹在枝桠间的三粒野麦种——保洁员当成了蟑螂药。
  切割成圆片的树干成了民宿大堂背景墙。李金斗孙子用AR技术给每个年轮添加弹幕:1961年的饥荒环被标注"轻断食灵感区",1978年的茁壮纹路成了"财富增长曲线"。游客们举着特调鸡尾酒在"改革开放年轮"前碰杯,龙舌兰混着槐花香洒在张有福偷偷抹上的树胶模型上。
  那夜暴雨冲垮了后山,泥石流裹着老槐树最后的根须闯进民宿泳池。张有福蹲在漂浮的树根旁,看见自己捏的泥槐树正卡在排水口,根系间缠绕着网红们丢弃的假睫毛。
  最后一块树皮在记忆馆恒温箱里皴裂时,张有福正躺在拆迁安置房的十九层。地暖烘着他从垃圾站捡回的泥槐树,野麦种突然在暖气片上爆出绿芽。楼下广场舞音响震碎玻璃那瞬,他看见1962年刻在槐树上的身高线,正透过雾霾投影在霓虹灯牌间。
  李金斗重孙的满月宴摆在旋转餐厅,无人机绕着冰雕的老槐树模型撒金粉。每片叶子都嵌着芯片,播着人工智能合成的树涛声。张有福的骨灰盒被错当成文创产品寄往海外,海关标签上写着"仿古装饰陶罐(内置有机肥料)。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浮 世]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