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袁知县一身正气醉巡抚
□ 三木子
2025-03-25 06:42
收藏:0
回复:0
点击:132
袁知县一身正气醉巡抚
——袁了凡在宝坻系列小说之四十四
三月,宝坻窝头河河床裸露出森白的蛤蜊骨。袁了凡站在岸边,望着远处枯黄的芦苇荡,手指深深掐进腰间革带。
"大人,口东乡王庄子又死了人。"师爷捧着漆盘过来,里面放了灾情册页,"二十七个村子断了粮,树皮草根都吃光......"
“衙门存粮多少?”
“库粮已经放过……也已经……”师爷一脸无奈。
袁了凡从袖口抽出一封写好的书信,递给师爷,“拿了我的书信,速去玉田县,请我的亲戚叶大人帮忙筹一批粮食,速去。”师爷应声而去。
袁了凡回身唤来衙役,将袖中另一封书信递过,你去蓟州府,找蓟州兵户吴总督,借粮三万,速去速回!”拿衙役亦应声而去。
……
当夜子时,烛火将袁了凡的影子投在《京畿水利图》上。他蘸着朱砂在奏折批注旁画了个歪扭的"旱"字,又在空白处添了行小楷:"恳请蠲免赋税"。然后将奏折夹进泛黄的地图,地图背面密密麻麻记着各村人口与存粮数据。
五更鼓响时,驿卒的马蹄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袁了凡从睡梦中惊醒。他从座椅上站起身,伸了伸腰,腰痛,用双手捶打着。就听见大门咣当一响,师爷匆忙进来,将一封书信递上来,“袁大人,玉田叶大人的粮食一万斤到了。”
袁了凡放下书信,“速速安排人员分发,不得有误”
“是。”师爷去了。
衙役破门而入,“袁大人,蓟州粮食到了”
“立即入库,准备分发!”
……
三个月后的初夏,巡抚李文襄的轿子停在宝坻南关。这位以精明著称的官员特意换上便服,作所谓的微服私访。他带着几个亲信绕开官道,专挑田间小径行走,斜插麦地来到宝坻。一路上,风吹过麦浪,他闻到了奇异的麦香——那是即将收割的麦子的气息。
"都说宝坻遭了大旱,这袁黄也学会说谎了?"李文襄捻起一把麦穗,金灿灿的颗粒簌簌落在绣着仙鹤的袖口,"怎么田里还有这么多闲人?",这在畿辅各县绝无仅有。
三日后,李文襄的怒火在县衙正厅烧了起来。他拍打着案上奏折,朱砂批注在烛火下格外刺目:"本官上月路过沧州,那里正逢大汛!你倒好,趁火打劫,竟敢调走蓟州军户粮食!"
"卑职请罪。"袁了凡摘下乌纱帽,露出花白的鬓角。"大人,宝坻大灾,百姓流离……口东乡于老汉家把女儿都卖了......"
"住口!"李文襄打断他的话,“难道是说救灾不力?”
“大人,蓟州军户粮食只是暂借……”
李文襄突然注意到案头摆着的《京畿水利考》,这位与袁了凡同榜进士竟有点嫉妒,“袁大人又有新作了?”。
话音未落,雷鸣骤起。
“李大人明查,开春时节,鄙人曾将拙作登门送上了”
李文襄顿时面露尴尬,“……听说袁大人正在河堤种树?”
“是。大坝新筑,需要固堤”
"荒唐!"李文襄的皂靴陷进泥里,"朝廷拨的救灾款是用来专款专......"
"是用来买牛。"袁了凡突然大笑,笑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鸽子。
“可是,你买的是树……"李文襄的表情诡异,似乎是已经抓住了袁了凡的“七寸”,“朝廷的拨款可是买耕牛,你违反了专款专用,从中渔利……”“大人明鉴,卑职岂敢。我们用朝廷赈灾款,去张北买了耕牛三十一只,并未挪用,这里有账,人证俱在”袁了凡从容应答。
“那树苗是怎么回事?”李文襄步步紧逼,“有人说你用赈济款买牛专款买了树苗,还想抵赖不成?”
“大人,那是有人诬告本县。倒是本县得知,的确有人将牛赶去蓟州,用耕牛换回了树苗,已种在了河堤......”
“你转手从中私自谋利……”李文襄一阵冷血的笑。
袁了凡将账册收回,“我为大人算笔账,按现在市价,以普通肉牛(10,000元)和普通绿化树苗(3元/株)为例,大约每头牛可换树苗3,300株。31头牛,我们可换树苗102300棵,实换树苗106000棵,多换树苗3700棵,可以说是价格公道,哪里有私?何况,以货易货是百姓交易的常态,是自发的行为,也有益于赈济百姓,有道是,有容乃大,还望大人以宽容为是,原谅草民则个。”
李文襄呵呵一笑,从袖中取出那份诬告文书,“看来是本官冤枉袁大人了?”
袁了凡接过文书,说,“非也非也。卑职治县多有不力,您宽怀大量,还望包涵。惭愧,惭愧,在下已备薄酒,为李大人洗尘接风呢!大人,在下多有怠慢,还望担待。请移步后室——请!”
后来,听师爷说,这一天袁了凡酒喝多了,还在李文襄临走时带上了几袋黄庄贡米呢。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