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袁知县巧用罚没立碑记
□ 三木子
2025-03-30 05:37
收藏:0
回复:0
点击:123
袁知县巧用罚没立碑记
——袁了凡在宝坻系列小说之四十九
三木子
"大人,这是您要的宝坻县的河道图。"书吏递来一卷泛黄的舆图。袁了凡展开地图,指尖划过蜿蜒的潮白河水系,眉头越皱越深。秋雨绵绵的清晨,油灯在案头投下摇晃的光晕。
“若将此处挖通,百年水患可解......"袁了凡自言自语。三年前他初任宝坻知县时,河道淤塞已致良田成泽国,百姓苦不堪言。他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站起身来,伸了伸腰。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衙役不等答应就闯进门来,慌张禀报道:"大人,不好了——门外有百十号人,有人抬着棺材要见大人!"袁了凡快步出门,只见寒风中跪着数十位老农,最前头有一口棺木上贴着"活埋"二字。
"大人!"老农嘶哑的哭喊刺破晨雾,"东洼村三十亩良田,被王家占去开鱼塘,今年发大水冲垮堤坝,您看,这拖欠了半年的工钱......”
"大人!王大人求见!"书童托了锦盒,拽了拽袁了凡的衣袖,"王员外说......"袁了凡想起三日前巡河时,王家管家还捧着沉甸甸的礼盒,说要承包河道开发。
"退掉!"他转身面对下跪的百姓,扯开嗓子:"诸位乡亲放心,朝廷下拨赈灾银两足够用度,这治河工钱,一个也不会少,准时按日结算!"
"袁大人!"王家管家带着十几个家丁突然出现,"这鱼塘可是我家祖业,你不能..."
话音未落,袁了凡已大步上前,掏出随身携带的《河防通议》,指着图上窝头河故道说:"祖业?你王家鱼塘占的是窝头河故道,是皇家祖地,怎么就成了你家的祖地?今天你是不是想把这账算一算?”他冷笑着,突然大喝一声"来人,把石碑抬过来!”
稍倾,只见两个衙役抬着半截石碑来到。
“大家请看,按照档案书册记载,这里明明是皇家封地,王家说是他家的祖业,当是你家明抢豪夺的罪证!"
半截石碑有“皇家……”等字。
……
三天后,窝头河畔人声鼎沸。三千民夫挥动铁锹,王家鱼塘被推倒的石墙轰然倒塌。袁了凡站在临时搭建的草棚前,看着浑浊的河水奔涌而下,冲开淤塞的河道。百姓欢声雷动。
腊月里,宝坻县的粮仓堆满新米。人们都忙着买年货,准备过年。袁了凡立在县学讲堂,看孩子们摇头晃脑念《三字经》。
"老爷,"新任师爷捧着竹匣,“这是百姓凑的银两,王家鱼塘的田契已收回,百姓要给您立生祠呢......"
袁了凡摆摆手,不由的手指触摸了案上一本泛黄的账册。那是他来四年来的收支明细,连买笔墨的三文钱都记着呢。"传我的话,任何不得为我立什么生祠!”
“这……”师爷转过身去半步,又回身,“大人,如此怕是不妥”师爷走进袁了凡压低了声音“建生祠募捐的钱款……”
“通通退了,一文不留!”
师爷为难,“那户部陈大人可是王家的姑爷……他的银两退回恐怕不妥……”
袁了凡听了,也不禁沉默起来。他在屋子里度着步子,心头烦闷。他知道,为自己见生祠是在收回王家鱼塘后,这位在户部任职的陈大人提出并带头捐款的,参加募捐百姓已有四千余人。他可是老王家的后台啊。
“那就用王家鱼塘罚没款在县衙大门前立一座石碑,”他推开窗,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寒风卷着雪片扑进来,令袁了凡倒吸一口凉气。他定了定神,咬住牙关,终于做出了决定,“碑文为‘清风长在’,碑石背面镌刻所有募捐者姓氏。让所有那些来县衙送所谓“冰敬” 者知耻而去,以儆效尤,其余所有募捐款全部用于赈济救灾!"
袁了凡终于长吁一气,"与其把我的名字刻在碑上,不如让清廉之风长在。"
……
不久后,在县衙门前立起一座青石碑,石碑上"清风长在"四个大字在朝阳下发着光芒。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