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木子*-个人文章】
用真情谱写生命的交响诗篇[转载]
□ *木子*
2025-04-03 08:07
收藏:0
回复:0
点击:11
用真情谱写生命的交响诗篇
——李天银散文集《情系黄花》品读手记
作者:任雪琴
当指尖触碰到《情系黄花》素雅封面的瞬间,冰心先生那句“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倏然跃入心间。这部由高级农艺师李天银在工作间隙创作的散文集,恰似河西走廊上倔强生长的骆驼刺,既扎根于现实土壤,又绽放出诗意的花朵。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作者的白昼属于广袤的田野:躬身指导作物栽培,奔走建设牧草基地,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留下深深足迹。而当夜幕垂落,台灯下的他悄然化身为文字的耕者,将四十载人生沉淀的珍珠串成璀璨珠链。这种双重身份的交响,恰印证了歌德所言:“生命的黄金树常青,理论却是灰色的”,当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相遇,便迸发出独特的艺术灵光。
《情系黄花》五重奏般的结构编排颇具匠心。首章“故园明月”里,河西走廊的风裹挟着母亲的炊烟扑面而来;次章“黄花物语”中,戈壁农场的苜蓿花在月光下低语;第三章“走廊行吟”,丝绸古道的驼铃与现代农机轰鸣交响成韵;第四章“牧草笔记”记录着大江南北的绿色革命;末章“沉思录”里,既有对《论语》的现代诠释,亦不乏对“三农”问题的冷峻思考。这种从个体记忆到时代镜像的渐次延展,恰似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时光长河里舒展思想的飘带。
最令人动容的当属“英雄书简”章节。当泛黄信笺上的字迹穿越半个世纪风雨,烈士王更成“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绝笔,与作者父亲作为战地记者记录的抗美援朝日记形成双重奏鸣。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历史切片,更在当代语境中重构了英雄主义的叙事维度。正如作者在《守望精神高地》中写道:“黄花农场的苜蓿扎根在烈士鲜血浸润的土壤,我们的文字理应长成精神的防风林。”
全书贯穿着独特的植物美学意象。河西走廊的沙枣树、戈壁滩的骆驼刺、移民新村的葡萄藤,这些看似平凡的植物在作者笔下获得人格化的生命。在《草木本心》中,他把农业科研比作“与植物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苜蓿花开》里,将牧草改良工程升华为“在大地上书写绿色的诗行”。这种农艺师与作家的双重视角,使得自然书写既具科学观察的精准,又不失文学想象的温度。
掩卷沉思,那些凝结在文字里的晨昏光影愈发清晰:科研楼深夜不熄的灯光,试验田里泛着露珠的幼苗,书房中沙沙作响的笔尖。这让人想起里尔克的诗句:“现实与赞美,两者都需要”。李天银用半生时光践行着这种生命的辩证法——左手握着测土仪丈量大地,右手执笔记录心灵的震颤。当霜鬓染白双鬓之际,他的文字却愈发显露出胡杨树般的坚韧质地。
这部飘着苜蓿清香的文集,既是个人记忆的琥珀,更是时代精神的切片。在乡村振兴的宏阔背景下,《情系黄花》的出版恰似一簇精神篝火,既温暖着农业人的初心,也照亮了乡土书写的崭新可能。期待这位大地歌者继续用真情谱写生命乐章,让更多人在字里行间听见泥土的呼吸,触摸时代的脉动。
任雪琴,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玉门市作协副主席,在《飞天》《西北军事文学》《中国流派诗刊》《甘肃日报》《北方作家》等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百篇(首),并有部分作品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