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渔樵-个人文章】
过琅琊散记
□ 渔樵
2004-01-09 22:01
收藏:0
回复:2
点击:819
游琅琊山纯属错来,从徐州回家。两条路,一条104国道,绕远点,经过滁州。想起太守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琅琊也。”总想考察一下唐宋八大家的欧阳公用了37个也的《醉翁亭记》的原型。提议赶滁州用午餐。
琅琊胜境其实真有点委屈,诺大的名家花费了笔墨的山水。老是被人认作狼牙山,恐怕和时代有关,读以后的教科书的下一代就不至于发生这误会。因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又将被人遗忘。
山在滁州西南约5公里处。不高不险,但还算林秀草密。去的日子也属冬日,撞上的琅琊,不可能再现老太守的“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更因为没有了“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也就没了“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的喧腾和热闹。不过,在欲雨而尤显苍凉的山道上匆匆找寻未知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之醉翁亭,到也更有确实有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因得罪权贵,被贬谪滁州。结识琅琊古寺智仙住持。纵论世事及人生之乐。述及山水之乐可以陶情冶性。于抑郁中块垒难消的贬谪太守一声长叹,深受教益,两人遂成知己。后智仙倚山筑亭,欧阳修欣然亲笔作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缘此得名。其实。琅琊及醉翁亭要说景色确实也只是平常,不过长江下游本来就只是一马平川,有个大小丘陵,再加上个名人遗迹可供瞻仰凭吊的,应该不错了。当日的醉翁不也就是因为胸中郁气凭酒、友开解,然后跑到这皇帝可以忘掉的山里过把休闲的瘾?更何况是作为最高行政首长与民同乐呢?
泻出于两峰”的“酿泉”已呈涸态,醉翁亭到依然翼然地在。我乐不不了太守之乐,就只有为太守之乐而乐一把。转过碑亭去细读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从苏字的流畅和肥硕里体味这两位大家的飘逸。更想解读两位先贤既要入世又想出世的无奈和两难。可惜,仍是无解。只有淅沥冬雨,欲下还休。
下山途中,见一小庵,实在没其他可看,遂信手抽一签,火工道人翻出签纸,见为上上,即谢过。
一路无话。唯暮云的四合中,颇思一醉。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思’亦无穷也。”
作者签名: 真要签?那就找点精皮宣,胡开文墨,长锋羊毫还有……
你说用什么砚台好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