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xiaosi44-个人文章】
寻找须兰
□ xiaosi44
2004-01-16 22:25
收藏:0
回复:1
点击:4632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仇人?须兰在《少年英雄传》中说:“像对你看中的女人一样,跟着她,能跟多远就多远。”但是,须兰又说:“女人跑不远。”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仇人也是跑不远的了。看以前报仇类的武侠小说,仇人也的确没跑远,只不过是主角没找到而已,或者说知道他在哪儿,而主角却只有面对他的勇气,没有实力。
寻找须兰,是想了解她,在此之前我对她一无所知。昨天我闲来无事,去网站上搜索书籍。上网两次,下载了70多本书,选书也没有什么原则,只看它们的名字,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什么类型的都下载。其中有些是传记,有些是小说,还有一本《中国散文集》,仅这一本书就有540张网页。下载后我并不是所有的书都会看,有的只看开头,有的应该一遍遍地看,因为它们值得看,但值得看的书我也不会看,因为这要等到我买到书以后慢慢看,所以,其实我更多的时间都不看书,只是下载。这可能也就是我寻找须兰的原因,因为我并不想看书。
《少年英雄传》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篇小说,很短。所有下载的书中与须兰有关的还有一篇戴锦华写的关于《少年英雄传》的评论。说实话,看完评论再看完那篇小说,我还是不知道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也感觉不到评论者所说的技巧。选择这篇文章来看,只是因为它的不够长。在看它以前我把下载的书几乎已经翻看了一遍,除了些千篇一律的叙述就是些自己并不关心的故事。然后我就发现了这篇小说,喜欢它的文字,它的开篇如下:
“我在此叙述,并非我乐意重提往事,只为你的到来。看见这灯光附近的四处穿梭的黑影吗——那是蝙蝠,盲目而冷酷的。”
很诗意,我想可以这样评价这段文字。我一直认为一篇文章文字的优美是很重要的,而我却可能永远做不到。说它诗意而不说优美,是因为选词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华丽、隽永。看它并不是很能被大众喜欢的,现在少有情节的文章总会被人们遗忘。像刘伟强新拍的《无间道3》,有人说看了后不懂,便有人说那就再看一遍。再看一遍又如何?第一部我已经看过了多遍了,除了那些清晰的画面与主角们一个个死去的情节,再也记不住些什么。但当看到第三部的结局时知道了黎明与陈道明所扮演的角色都是警察,我便觉得没有再看的需要了。而这篇小说也就可能如电影了,看上去诗意就行。下载的书中还有一篇小说为《上海往事》,看了几段后就知道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就是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而怎么看小说都不如电影好,可能就是因了情节的不够简单,或者因为不如电影看上去简洁明快生动。这可能也是现在快餐文化的一个特征吧,可以让你一口气看完,也可以回头再看,但更多的时候你都不用回头,因为很快就又有下一部作品面世,不用等太长的时间,仅一个“快”字就解决了问题。就好像《英雄》,你现在还在不在看张艺谋已经很不在乎了,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虽然李连杰一个人就拿去了1000万的稠劳,据说是整部电影制作费的三分之一。
在现在的文艺的作品中,情节似乎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并不是情节本身有了什么缺点,而是我们已经对它麻木,甚至有作家说该讲的情节已经讲完,以后不会有小说。就在今天我选择文章的感觉来看,仅仅讲一个故事可能是并不被别人喜欢的,像我看好多文章,只看完第一段就关闭。连一直都很会感受文字的我都觉得它们没多么存在的价值,那我想更多的人是连打开的想法都没有的。下载的书中还有一本《荆棘鸟》是我所喜欢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名著,而是因为它本该是本写给大众阅读的通俗小说。就像你阅读《教父》可以明白黑社会的运作一样,看一部小说总有一种期待。而《荆棘鸟》留给我的印象应该是那种对至死不渝的爱情的演绎了。
写到现在,我想可以说说对须兰那篇《少年英雄史》的感觉了。到最后,我觉得文章所有的情节可能就只是一个赌博。少年冬子要找一个叫潘忠的人报仇,一路走来,所有的人都知道他要找的那个人的名字,而其实他并不存在。这是一场赌博,很多人都在推测是冬子还是潘忠会死去,并对之下了注。在最后,冬子当然找到了潘忠,虽然冬子知道他是冒牌的,但还是要决斗,故事总要有一个结局,只是没有人知道他们谁死了。似乎这也并不重要。如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你想听一部少年英雄史吗?我能给你看一面铜镜,你会看见我离去的背影。 ”整篇文章就如冬子在西域女子小朱的铜镜里所看到的,他看到了空。空并凌乱着,这好像可以为现在的一些文字找到特点。在写一个故事以前,你得知道它是怎么样的结局,但要留在最后说出。在写的整个过程中让读者们都想知道你想告诉他们什么,在完整的情节中让它美或者不美着,而你要做的就是在经过中表达自己的一种情感或者感受或者别的什么。我并没有找到须兰,只是找到了网络上可能找到的她的文章,还只看过一篇,她说她喜欢《红楼梦》的繁华,有人说她应该归于张爱玲门下。而我觉得她是一个作家。
于二○○四年一月十六日星期五夜里10:22:24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