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逸舒-个人文章

也说语言文字

逸舒
2004-02-24 22:20   收藏:1 回复:14 点击:5909

    写文章要注重意境和思想内涵,并非用艰涩难懂的字词进行堆积,或罗列一大串外国人名就是有深度。中国之所以要进行文字改革就是去繁琐为简单,把深奥的理论思想用老百姓都能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
   能把深奥的理论、思想用浅显易懂的,也不失优美的文字语言进行表述,是符合现代社会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从古代到现代,语言文字已进行了无数次的变革,白话的兴起改变了“之乎者也”的时代,易懂、优美、流畅的语言为我国的文化、科技、教育及各种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你可能不难想象,在当今社会用文言文来代替数、理、化等课本上的现代文字,将会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多么困难;也不难想象,农民朋友买到的科学种植的书籍通篇都是难懂的文字,那是多么糟糕。所以使用语言文字也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革的,是为时代和社会进步服务的,文学要带动语言的进步。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中同样适用,让人类回到原始社会,甚至恐龙时代,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现在文学界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某一些作者打着“仿古”、“回古”的幌子,以使用难懂的词句为荣,乐此不疲,误导读者,岂不知写文章是要让读者看的,特别是那些拿来发表的文章,文章有没有深度是作者对事物的理解是只停留在表面上的东西,还是挖掘出了它的实质内容。只写给少数有怪僻的人看的文章,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必然得不到广泛的支持。如果真要欣赏,那么古代伟大、智慧的人们留传下来的精髓的文学宝库已经浩如烟海了。古文学的辉煌已成为了历史,时代在进步,文学事业也要顺应潮流。
   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作者喜欢在文章中罗列一大堆外国人名。我在《上海教育》上就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整篇只有五、六百字,里面罗列的只有他自己才能懂的外国人名就有二十几个,光这就占去了一百多字,真不明白他是在写文章还是在记录外国朋友通讯录。在文章中列出一大堆外国人名的做法,我看只不过是故弄玄虚,文学不是不主张适当引用人物、事物来表述你的观点,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多了、滥了就适得其反,只会让读者厌恶。
   鲁迅先生可谓是天之骄子,引领文坛的一代大文学家,但他本人就是掀起语言文字改革浪潮的先驱者。郭沫若也是研究古文字的大家,他用他的智慧把古文的精华破译成浅显易懂的文字,为我国古文字的研究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人可能会反驳,既然不主张那为什么要学呢?古代文学是人类富贵的精神财富,有大量精髓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除了欣赏之外,这些几千年时间积累、沉淀下来的思想和哲学以及古代社会包罗万象的历史资料。这才是我们学习古文的目的。我们希望文学的多样性和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但文学创作是有规则的。
   将深髓的理论和内涵用符合现代文学规则的语言进行表述,是大势所趋,逆势而行,必然被时代所淘汰。
  
  

作者签名:
信步凌波/去无名岛/大风起时/我恨无翅/不能飘逸/随风而去/舒怀大笑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