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水木亚丁-个人文章

对老庚出书的祝贺

水木亚丁
2004-02-29 14:01   收藏:0 回复:0 点击:4622

   
  
  说不准是在哪朝哪代哪个位老兄曾写过这句话,说是文人清苦是天经地义的事。文人一旦发了财,当了官,大概就不会再去折腾所谓创作写作了。我寻思,可能是因为写作那东西实在太苦,太累。“文穷而后工”是正常现象,文富、文贵而后如何,就难说了。如今江湖上也还有一些人如我辈,说不学无术也好,浪得虚名也好,总之是肚子里的东西太有限,怕写出来让人一眼看穿自己的底牌——就象是鲁迅先生笔下写的那个“连肉色紧身裤都没有穿”的鸟人。你若不写不出书,可以教人家莫测高深,敬若神灵。反正你周围憨厚老实之人多的是;你不写不出书,还可以依照祖宗的训导保持住“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良好形象,喋喋不休批评人家的作品。当然,高兴了还可以拿过来修改修改,划拉划拉,过瘾得很呐!我有一位这样的亲密战友,就经常宣称要把四川音乐界某几位大师的作品拿来“……老子照样给他修改修改”,甚至划拉划拉――我相信他是认真的。
  戈尔不同。
  按说,他也“发”了,也“升”了,哥几个见了面都戏祝“林副主席”身体如何如何。然而,戈尔痴心不改,在他那一片音乐自留地里躬耕依然,大写特写,作品一个接一个。现在,他老兄又在出书了。近年来音乐界出书的人也还实在不少,这要感谢我们走进了新时代。别人出一本书,已然是十分热闹,场面弄得个呼尔嘿哟,煞有介事,我那里就隔三差五地收到,还要“请斧正”。而令我意外和高兴的是:戈尔居然是“奏鸣套曲式”地在默默无闻地出版他的音乐专著,一而再,再而三:歌曲作品专集、器乐作品专集、歌剧作品专集……从目前发展的势头看,我估计大有一发而不可收的样子。
  这里,禁不住要套用一句元朝时候的感叹词:“端的是——好不厉害也幺哥!”不行,这还不够。再来:“如此这般,怎一个‘酷’字了得” !
  ‘酷’归‘酷’, 厉害是够厉害的了。然而将多年来创作的心血(我非常同意这样的形容词--“呕心沥血”)结集成册,着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仅此而言,戈尔的这几本书“奏鸣套曲式”地出版,套用一句很时尚的用语,叫做:给新时期的巴蜀乐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戈尔创作的一个特点是写东西倚马可待,速度极快(已故邱仲彭主席十分欣赏他的聪明和才华,刘光弟老先生更将他归纳为属于那种“才子型”的作曲家)。下面就提供两个片段给诸位欣赏。
  片段一:记得在第二届国际熊猫节时《东方绿洲》音舞诗画创作会上,我俩坐在一起。当时我吃惊地发现,上面总导演正在讲构思,而他这边厢不声不响在一张纸上狂写,会还开没完呢,《五行》的一乐章就都写得差不多了;
  片段二:大约是在九七年,那时我和他正为彝族“山鹰组合”的几个小伙子做首张专集,我每天去的时候都看见他忙里偷闲,在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划拉着。不到一个星期时间,他对我宣布说是歌剧《苏武》全剧的歌唱部分写完啦--居然!
  当代乐坛正经历高度自由化、技术化带来的困惑。在一些作曲家那里,音乐创作在向纵深推进的同时,逐渐失去了华夏民族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缺乏包容和大气的风骨,少了真诚、深情的血脉。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作品的先天不足的干瘪,充满现代文明毒素的小气与做作、纤细的精巧和虚张声势的装饰感、没来由的亢奋感和浮躁。
  而在戈尔创作的作品中,却似乎是另一番天地。我不能说对林戈尔的作品有很好的研究,事实上,除了每次他送上来参加各次全省比赛的作品外,我接触他作品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然而在戈尔创作的一些作品中,我却读到了率真和诚实,读到了对崇高理想的热情追求和对民族形式与风格的关注。
  我与戈尔同岁,拿他的话说 “咱们是老庚”。戈尔出书命我“写一篇”。说是人家青石、龙哥都写了,再说我们是十多年的老朋友了嘛……因此有了如上一些祝贺的话。
  说不准是在哪朝哪代哪位老师曾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和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都得有所失。言外之义也是说要保持住“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良好形象。说得够多的了,就此打住。
  
  
  
   春日于大慈寺知秋书屋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