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关未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国内许多IT企业纷纷进入教育领域,2004年,教育领域会出现哪些热点,有哪些新动向?作为企业这些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一连两期,我们都邀请了不同的专家对 “教育信息化”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本期依然,不过本期是“旧曲新唱”。余胜泉,一位教育技术界年轻的博士;一位学术界务实的专家,在我们的访谈中,他这样分析“教育信息化”建设……
时间:2003年12月29日
地点:华泰大厦12层
嘉宾:余胜泉博士
主持人:慧聪教育商务网 贺兰
主持人:近几年来,教育行业一直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前些时候来自某权威机构的预测:当前教育行业将会首次出现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那么下滑的原因是什么?
余胜泉:目前,在我国东部和南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经过一轮大规模的硬件投资后,由于无法提出新的建设重点,无法产生与投资金额相匹配的应用效益,东南部已有下滑的趋势,沿海地区已放缓对教育信息化的投资。下滑的根本原因是:硬件设备没有得到太多的应用,投入没有产生本质的效果。此外:投入的硬件设备只应用在上计算机课,但是并没有真正运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造成了高投入没有高回报,这也成了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主持人:2003年可以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最为火热的一年,眼近年底了,请您预测一下2004年“教育信息化”的热点?
余胜泉: 对于未来的东西只是能展望,不能说是预测,不能像算命先生算命一样。我个人认为:“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今后教育行业的重点。
如果用“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来形容2003年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的话,2004年将是“网络时代的教育创新”,一方面将继续保持稳健的步伐和较好的发展势头,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资源建设,教育电子政务推广等方面稳步前进,另一方面,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年里将是目前为止教育信息化最富创新的一年,面向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新事物,新机制将不断涌现。
主持人: “教育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余胜泉:这里的“教育创新”主要指的是: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思想的创新,体制的创新、产业模式的创新。目前国内城域网和校园网应用模式几乎千篇一律,所以“创新和本地化”在2004年将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电子游戏,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智能化的教学支持系统、发展性教学评估,面向学校和教师的知识管理,无线教育等前沿性产品和解决方案都有可能出现在2004年的教育信息化中。同时,为了解决教育信息化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创新”还将体现在“体制和运营”上,在国家教育部的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各种探索性的改革措施和扶持政策将逐步出台。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教育“管理信息化”,清华大学的沈培华教授曾经说过:“教育信息化,三分数据、七分管理、十二分的数据。”这说明教育信息化体制要突破。
主持人:如何看待教育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实现产业化运营方面可持续发展?
余胜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2004年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即让教育信息化保持长久的活力和效果,又让信息化具备后续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困扰各地信息化决策部门最头痛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将在各地(特别是那些经济基础较好,具备一定信息化基础的地区)展开。这种探索首先需要的是政策和机制方面的支持,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经过大胆创新,灵活变通后新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将不断涌现,包括商业公司、金融机构、家长等多方力量也将被整合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当中来,成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持力量。教育信息化,不像是在建房子,一次性投资建好后,可以管几十年,而是一个需要持续发展与滚动发展的过程,要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的话,规范的管理制度与运营模式是保障和前提,现在绝大多数单位实施所谓管理等同于机房设备管理,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远远超越了这个范围,需要加以重新认识。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可以走产业化运营方式,但是不能向老师、向学生收费,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运营,需要新的思路、新的体制。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产业化”,关于“教育产业化” 当前大家谈论的比较多,您的观点是?
余胜泉:对于教育产业化目前只是一个探讨,我觉得只适合于部分领域,只是后勤、服务或别的方面可以走产业化的方式,局部地区可以走产业化。教学市场,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实现教育产业化的。
主持人:2004年,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可能将会遇到哪些问 题?
余胜泉: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在2004年将遇到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教学应用,如何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等,将是业界无法回避的问题。“更加理性、讲究实效、探求创新、注重均衡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2004年教育信息化的最大特色。
在过去几年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各地或多或少都走了一点弯路,有些地方甚至得到了“惨痛的教训”,教育信息化的“前车之鉴”不在少数。随着各地在信息化中的交流日渐频繁,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将成为各地在上马新的信息化项目前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使信息化的决策和规划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信息化的实际效果。“应用”将仍然是2004年教育信息化的指挥棒,在这一年里最大的两项应用将是“教育电子政务”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课程改革”,后者在信息化中的影响比例将不断加大,甚至有可能成为2004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信息化资源建设和教师培训都将围绕新课程来展开。同时,同以往信息化应用以教师为主,侧重在“课外”下功夫(如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备课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等)不同,各地更加理性地认识到,课堂仍然是教育信息化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教育信息化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必须要在课堂上下功夫,因此,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前沿阵地将逐渐深入课堂,立足课堂提供各种信息化服务,开展各项信息化实验。
主持人:最后请您谈一下:今后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如何在IT应用上下功夫?
余胜泉:教育信息化应该重视服务,重应用。教育信息化类似于ERP,只是提供软件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象ERP对管理流程重组一样,要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进行变革。在应用方面,应做到:
第一、无论从硬件系统、从软件系统、还是从教育资源方面来看,都要从重视教、重视管理到重视学生学。以前我们搞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或教育资源库,建设软件都大量集中在支持老师管理,支持老师教学,现在逐步要支持学生学习,从教师教到学生学,这是我们教育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要以硬件建设为主向以应用建设为主方面发展。像一些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广州、深圳等等这些技术设施建设比较好的地方,已经认识到软件资源培训,以及应用服务这方面的重要性了,不再像前几年一样,大家搞信息化,就知道是一些硬件这些方面的东西,而是注意从硬件建设向应用建设发展。
第三、教育信息系统,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要逐步提升。从现在最简单的信息管理到带有一些决策支持,带有一些推断、推理,知识重构的智能性的辅助决策的,辅助替代人部分思维能力的这些东西发展。比如备课系统,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资料选择这些方面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总之,在IT应用上下功夫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突破点。
http://info.edu.hc360.com/HTML/001/001/013/32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