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小猪笨笨-个人文章

我看《英雄》

小猪笨笨
2004-04-08 13:35   收藏:0 回复:12 点击:2985

    《英雄》的投资,创下中国大陆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对此经典的作品我必须象培根所说的那样,“完全吞下”,然后再慢慢消化。下面就是我品尝出的《英雄》的味道:
   一
   关于无名身份的质疑。赢政曾说:“好快的剑!”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笨笨就给大家作出唯一合理的解释。此前无名说:“说时迟,那是快……手起刀落,哗!……说书的嘴慢……”只有这样,才可能使赢政感觉到“好快的剑”。那么,无名就不是剑客,而是一个口技一流的说书先生。
   二
   《英雄》最大的特点是以流水帐的方式将机械拼凑起来的内容加以叙述。这使众多慢慢消化它的观众呕吐不已。在剧中,飞雪挂了N次(类似之处不可一二数),让人反胃之至。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都是艺术,都讲究美。试问,内容如此空洞乏味的影视作品还有什么艺术可言?
   三
   《英雄》的主题很明显,即赢政是唯一能够统一天下,把百姓带出战争苦海的英雄。如果杀了他,天下就无法统一,百姓要永远身受战争之苦。这一主题正确与否?我们先回顾一下秦统一天下的历程:
   献公是战国时期秦国第一个有雄心壮志和杰出作为的君主,他充分认识到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唯一的出路就是象魏国一样变更法度,改革流弊。一场社会大变革的序幕就此拉开:献公元年,废除人殉制;六年,试行县制;七年,允许发展商业;十年,建立户籍制度。经过献公二十余年的励精图治,秦国的经济文化有所发展,综合国力虽明显增强,但依然落后于山东六国。
   孝公即位后,继承献公遗志继续革新图强。(商鞅变法的内容大家比较熟悉,从略)商鞅变法使经济文化一直非常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先进和强大的国家,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孝公后,秦国历代君主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惠王收复河西之地。离间合纵而孤立楚国,并攻占其极具战略意义的汉中。秦国更加强盛。此后,中原诸侯竞相割地赂秦。
   秦昭王之初,秦在诸侯中无疑最为强大,但是中原也是强国林立。除了西方的秦外,南方强楚;北方强赵;东方强齐都有一统天下的可能。赵武灵王改革军制后至长平之战是赵国的鼎盛时期。此时的秦国正是昭王在位。昭王初年,赵主父清醒的认识到,赵统一天下最大的障碍便是强秦。曾欲意吞并秦国。楚国也一直想收复汉中,对秦国虎视耽耽。当时秦国国力虽强,但也难以和赵楚两国同时为敌。欲攻楚进而向东发展,必须结好赵国,于是便有渑池会盟,后还送异人到赵做人质。随后,就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昭王九年,秦攻楚,取十六城。十四年,秦将白起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十八年,秦攻魏,取六十一城。28年,白起大举攻楚,取鄢、邓。29年,白起攻陷楚国都城。此后,楚国郢都便成了秦的南郡。屈原看到楚国即将灭亡,不久后跳江自杀。楚国投降称臣后。秦便大举进攻三晋。昭王34年,白起斩首赵魏联军十五万。47年,秦赵长平决战,白起坑杀赵军45万。战后,盛极一时的赵国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昭王51年,再次大举进攻三晋,斩首韩、赵军共计十三万,取赵二十县。次年,灭周,得九鼎。此时,赵楚等国同命相连--青壮年男性全部死于战场,国家已完全崩溃。理论上秦统一天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实际上在昭王51年即公元前256年,秦灭六国的战争已全部结束。(此后所谓的战争可参考我写的)此外,不和秦接壤是齐国最大的幸运,最有实力和秦相抗衡的东方强国齐早在乐毅伐齐后就已经一蹶不振。乐毅伐齐客观上加速了秦的统一。
  
   由上可知,对秦统一六国贡献最大的是秦孝公和商鞅;秦昭王和白起。意外之喜就是乐毅伐齐。赢政即位时,统一六国的大厦已经竣工,并且已经装修一新。留给他的只是打扫卫生而已。
   如果赢政真被刺死,苏护即位后就无法完成这打扫卫生的工作吗?了解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后,就会发现秦统一天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并不是《英雄》所宣扬的那样“秦王不能杀。”由此可见,《英雄》主题极端的错误和片面。
   不了解其历史背景就盲目的宣扬《英雄》中的主题,是张艺某一伙对影视工作的极端的不负责;是对广大观众的蔑视和对历史的不尊重。
   宣扬影片中的主题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同理我评论《英雄》也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那么《英雄》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炮制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今,出于某些政治原因,在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颂秦浪潮,秦始皇不断的被涂脂抹粉,进入21世纪后,秦始皇成为功德齐天的代名词,成为千古一帝。(可以参考我写的〈千古一帝说〉)《英雄》便是在这场颂秦浪潮中产生的怪胎。所以张艺某一伙才会如此不尊重历史事实而大肆宣扬和颂秦相关的电影《英雄》的主题。这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