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沃尔夫-个人文章

小城故事

沃尔夫
2004-04-16 18:13   收藏:2 回复:2 点击:4522

    寒秋,在银色的月光下,我独行在弯弯的山路上,远方,低村小镇上的灯光幽幽的眨着眼睛,山路傍的农舍已经进入了梦乡,只留下“汪、汪……”的犬吠声伴着我轻轻的脚步。
  
   路边不知是谁家放着邓丽君的《小城故事》,那如水的柔情将我的思绪带进那宁静的小镇...... 踏上那清冽的小河,我就记起了儿时在这条河上的种种渔趣;那河水从云贵高原的梵净山流出,带着仙境的种种灵气,不光水是清澈见底,河中的生灵十分地丰茂而且也十分的刁猾,那尺把长的长梭子鱼,在水面钻进钻出,妇女们杀鸡破鸭时,不时的有那长梭子叼了鸡鸭的肠子拖了就跑,但你要钓它可又要费尽心思,它从不认真的吃你的鱼食,而是用长长的嘴吧推来推去。直到那鱼食离开了钓钩,漂下了好远,它才慢慢地亨用。而我们这些河边的孩子对付这刁钻的长梭子鱼又各有绝招,有的用大便包在菜叶里丢在水中,引鱼拢来,然后钩一砣菜叶诱鱼上当,由于方法陈旧,那鱼太精,收获都是不大的。而我却捉上许多的红晴蜓,然后从那些爱抽旱烟的老爷爷的烟筒中抠出那粘粘的烟屎,然后将那红蜻蜓搿开,塞上一点烟屎后将那蜻蜓丢在水中,那长梭子鱼看是平时吃惯了的食物,象平时戏暇一番后,一口吞下,不一会儿便醉了酒似的浮了上来,在水面上缓缓转圈,我便一个猛子扎下,潜到鱼的下面,伸手一捉就是一条。要是能得一条小船则更便利,只需在船上用小抄网轻轻捞上。由于醉鱼要的烟屎多,我左邻右舍的那些老爷爷的烟筒常被我捅得越来越大。不久就可以作吹火筒了。
  
   那河中最呆板的鱼就是那岩板鱼了,肥肥的身子只会躲在石头下面。每到炎热的夏天,常常是一大群晒得膝黑的孩子在河边搬起一大块石头朝着水中可能有岩板鱼躲藏的石板一砸,那岩板鱼就随着浑水浮了上来,昏沉沉地随你捡捞。
  
   在故乡的河中最神奇的是那似乎浮在水面的猴子岩,那是一座长在河中间四周都是潭的小山,那岩四周的潭,深不可测。那山在水潭的中央,看起来并不高,可是不管河里长多大的水,就是不能淹灭那小山,那山上古木十数株,不知生长了多少岁月,每一株都有三人合抱那样粗,树下巨石林立临潭迎风,形成十几丈高的悬崖,我小的时候曾从那崖上跳下,落入潭中钻入水中十来米还不能看见潭底。传说潭底有一对金鸭,以前每到涨水的时候,那对金鸭就游到水面,利用法力消除水势,保护人们的田园不被水冲毁。后来有一个贪婪的渔人撒网去捉那对金鸭,那金鸭挣脱网后沉下水底,再也不肯浮上水面,只是每到涨水的时候就把那猴子岩驭起,水涨一寸,猴子岩也被驭高一寸,千百年来,小城不知被水淹过多少次,但那猴子岩却在洪水中巍然屹立,从不被淹。
  
   小城的北面田野中有一棵三丈高四五人合抱不笼的大椴木树,那树的中间是空的,像一幢小房子。大人们说,那树中住有一只大蛇精,常有人因为家中的小孩不好到那棵大树下面烧香敬神,当然那些大人也绝对不准我们这些小孩到那神树下去玩,说是得罪了通神,会肚子疼。然而,我同几个“调皮王”却从来不把这些禁令放在心上,晚上常常在那树房子中装鬼吓人,有时则把草绳放在路上,将几只荧火虫的尾巴放在草绳上,然后用一根细绳拴住,我们则躲在树屋中。当有人从树那边的小路上走过时,就用那细绳将那草绳拖得动了起来,吓得路人大声喊着“蛇!蛇!”的匆忙逃去。
  
   后来,在那大树下发生了一件轰动小城的大事后,小城中再调皮的孩子就也不敢到那树下嬉闹了。
  
   那是在红色的旗帜飘遍全国的日子里,敢于闹事的人只要在衣袖上箍一道红箍,上面随便写上什么东西,便立刻有了极大的权威。有一个社会上的混混看上了下街的一个姑娘,而那个姑娘却早已有了意中人,平时对那个混混瞧都懒得瞧一眼,对另一位以前喜欢写点文章,而常能收到一点稿费的高中生却情有独钟。那个混混有一天在那个高中生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一点与当时形势不符的句子,便带上了一伙人套上红袖章抄了那高中生的家,然后在那许多的旧文章中发现了大量的“封、资、修”的东西,然后以“漏网右派”的名义将那人天天在街上游街。同时对那位姑娘晓以“阶级情义,”劝说“划清界线,”终于那个混混同那个姑娘结成了“革命的战友”。
  
   然而那位混混却全然不晓风花雪月,天天热衷于在街头揪斗“走资派”,让那个新娘天天独守空房,终于有一天,那位姑娘重新同那“漏网右派”在月下牵起了手。又终于有一天,那个混混发现了他们的事。正当那个混混密谋再要反击“右派分子的反攻”时,午夜时一声惊天的巨响在那椴木树边爆出,那一对青年男女殉情在椴木树下。那一天早晨,全城的人都到了那大树四围,而那对青年的鲜血和灵肉将那树妆扮的五彩缤纷,枝条上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叶上的露珠饱含着花朵的鲜艳轻轻地滴落在那如盖的树冠下面。
  
   以后的岁月,小城又慢慢地恢复了宁静,街上那小小的铁匠铺还在天天打着那永远打不完的弯镰,而那小城的孩子在咏唱着“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的儿歌声中一茬茬长大,只是那古老的椴木树下,少了儿童的嬉笑,多了求神时挂上的一道道红纱......
  
  
原创[别推荐]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