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寒泉子-个人文章】
都市漂泊女
□ 寒泉子
2004-04-29 13:04
收藏:1
回复:12
点击:816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因生存状态凄凉而正在漂泊或曾经漂泊过的女子。
几年前读余秋雨先生的一篇名为《乱世流浪女》的文章时,曾为那位名叫宋莲萍女子的诸多故事所震撼、婉惜、尤叹。武艺高强、身世不平、遭遇坎坷的她,就在乱世中这样匆匆了此一生,这种结局,在三十年后的今天,让我再次捧起那个故事,仍然感到一丝的沉重与微茫。我是无意较劲故事的真实性的,但从余先生的文字中,却能时时感到事实的确凿与无可辩驳。流浪、漂泊、拜师、学武艺、扒车、与警方为敌,最终被击毙……我想,或许这就是那段文字打动我的主要原因。 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故事放到今天来演绎,我是不大赞同这样做的。毕竟世界变化的太多,也太快;高档消费、汽车、电话、电脑的深入与普及,以及社会救济政策、为失学儿童的各项捐助活动几乎每天都能从报纸新闻上了解到一至二件,所有的这些,都会让上个世纪的人望尘莫及。在讲完这些话后,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自己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问题的另一面。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那个世界喧嚣、亿万人共祝千禧佳节来临的时刻,同样有一位不平凡的女子,正开始了她的都市流浪。
她的名字叫刘慧,二十一岁的似水年华,天使般的笑容,使人读到这里都觉得与她的人长得一样的水灵。她出生于湖北监利某个不知名的小镇,但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小镇不似今天的江南水乡那样能招商养富,也不似同里周庄那样响誉全国。重要的是,那就是中国亿万土地上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镇,交通的不便、经济的落后、天灾人祸的侵扰,甚至时时还要抵防着来自于长江洪峰的蚕食与**,这样的小镇,自然造就了她悲惨的身世与痛苦的经历。
很小的时候,小刘慧就过早地担起长女的那份责任。因为她有一个聋哑的弟弟和一位身体不好的母亲。加之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因此,她必须做许许多多外人看起来不可想象的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落在她的身上,是一丝也用不着夸张与修饰的。那时的她还上着学。在她家那被烟囱灰熏得又黑又脏的纸糊的墙壁上,整整齐齐地贴满了数十张大小不一的奖状。那些,曾代表着她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但不幸的是,后来她的母亲因为病情恶化而只能永远瘫在了床上。当父亲匆匆赶回来后,她对着已很显苍老的父亲说自己不想读书了。但后来她一直读到了高三,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位明事理的人,不能让女儿就这样毁了前途。她就这样一直在内心的压抑中读到了高考。那时她已经没有多少心思读书了,不是她不想读,也不是她读不好,只是她知道,即使考上了,她也上不起那大学。但让人掁奋的是,后来她还是考上了一所大专院校。只是让人不解的是,她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在一个夕阳晚照的黄昏,一位立于大堤上掩面而泣的女子,将那一页纸片(录取通知书),撕碎后撒向了翻滚的江水中……
没有人知道她出走的理由,也没有人知道她去向何方。我们可以想像,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那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喜庆千禧之年的时候,一位年显苍老的父亲在那个沉寂的小镇一遍遍地呼喊着他女儿的名字。呼唤终未了却,她终究是走了。我想,她当是为了那个残破的家庭,为了她曾许下的能医好她弟弟病情的诺言,为了能整救自己的母亲,才含泪踏向了不归的路途。那一晚,想必她也曾在颠沛中彻夜未眠过。
在这里,我有必要讲述她的一些才能,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她当是我遇到的文友中一位很有才华的女子。所幸我见过她的文字,所以大家便可以想像得到,一位资质聪慧,颇富写作能力的年轻女孩,轻意就放弃了别人看来很是富有神圣与希望的职业。当然,其间还有几十篇她发表于全国各大报刊杂志的稿件及她写与我的信件为证。于是,她的才能是不能被抹煞的。自然,如果在艰难的跋涉中,靠着她的写作才华,说不定也会成名,至少也是可以混到一碗饭吃。但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她当是选错了职业。因为她当时太年轻,也没有过多的社会阅历与职业所好,于是,在一个错情的误导下,她被某个利欲熏心的人连哄带骗最后出卖给了一家说不出口的“人肉”公司。也正是从此,她沦落了……
一开始,她还能坚持住那份自尊,但时间一长,都市的繁华,纸醉金迷的生活开始摇曳着她年轻的心灵。她有些坚守不住了。因为她需要更多的钱来医治弟弟的病情与瘫痪在床的母亲。说到这里,我会为了她的这份心而在她的字头上加上一个“孝”字。中国传统的“忠、孝、悌、信”,她是将孝放在了第一位 。我们今天的诸多文人能时时为了一位古时名妓对爱情的忠贞不一而大发感慨,却没有人为了当代她的那份孝悌之心而写下一篇文章,我想,这也是我记述她故事的一个理由。
女子的年轻有时是一种资本,有时也是一种祸害。她的情况就属于后一种。贪心的老板看中的是她的美貌,却不会顾及她的生活……如果放在今天,要让我知道那家所谓“皮条客公司”的地址后,我会义无反顾的去控诉。但遗憾的是,我终究无法知道。
值得让人敬佩的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她还能坚持着她的文字生涯,因为有一回,我曾无意在一份小报上看到了一篇她写的文章。但让人遗憾的是,她的文字中却没有了先前的灵气,却时时流露出一分浮华与躁动。看来,她的确是被改变了。
就这样,她曾一度漂泊于黄石、沙市、荆门等地,后来甚至到了湖南的长沙。听说当时“严打”的风头正紧,于是,她只能这样随波逐流、举身外迁。一路奔走,一路躲避,已耗尽了她毕生的精力,她当时甚至不想再躲下去了,因为她过不到常人的生活,也得不到丝毫的保护。一个女子,在最危难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安全。但如果这样,她的母亲和弟弟就要被停药并从那个离家二百里地的医院回来,面对这种境况,她又一次下定 了漂泊的决心。后来她又转辗到了广东的东莞。在那里,她依旧出没于舞厅、酒吧等场所,因为她知道,自己必须坚持下去,只有这样,她的母亲与弟弟的病才能有希望。这是她最单纯、也最现实的想法。也正是这种想法,她才一直在苦苦地坚持着……
当然,这期间,她隐瞒了事实的真相。在那样一个落后的小镇,如果这种事情传扬出去,那么也将预示着她会遭乡里乡亲的唾骂遭家人的抛弃。那个时候,她已经舍弃了一切,她一无所有,唯一支撑她活下去的,就是在她看来异常重要的家庭。中国的传统就是这样,有时我们可以容忍一个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的的死囚,却绝不能容忍一位女性对风化的伤害。作为曾经是文学圈中的一员,她深知这种恶果带来的不堪后果,于是她在想方设法不让外人知道自己的一切,她甚至断绝了与所有朋友的来往。她要做的,只需每月定时给家里寄些钱即可。这样,她的隐瞒也算是成功了,毕竟没有一位亲人朋友知道她的消息。想必为了这种隐瞒,当时她是动过脑子的。
她的东躲西藏是不能持久的,最终,某一天,在那个她去了不到两个月的东莞市,在警方的一次“扫黄打非”的搜捕行动中,她被冠以“三陪女”而被拘留,与此的是,她将被送入看守所劳教两年的时光。二十一岁的菁菁女孩,将在铁窗下度过二年时光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得到证实的消息后,我是痛心的。
从二000年一月一日到二00二年五月十二日,这就是她漂泊的时间。粗略的计算一下,我们会以一年半的时光做为理解。这一年半里,记载着她的心酸,也记载着她的沦落,更记载着她灵魂深处的那份不安与自责……
写到这里,我不知为何竟有些婉惜与同情起她来。一个性格倔强、心性高洁的女子,竟为了那个残破的家庭、为了实现曾承诺给弟弟与母亲的诺言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美好人生,这种将“忠孝”放在首位的精神,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讲,我都是由衷的叹服的。但也正因了她的性格倔强,因了她的心性高洁,她才不想去求助别人,她甚至不想让任何人看不起自己,这就是她孤身一人、独自漂泊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试想,一个从未涉足过都市的乡村女孩,得靠怎样的毅力与韧性,才能站稳脚跟、才能立足于社会。其实,她的想法在今天看来,也是欠考虑的。她只想到了城市的容纳却未曾想过人性的凶险,她只想到了都市的繁华却未曾想过社会的复杂,于是,这也构成了她悲剧成行的主要原因。
与此的是,我还忽略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刘慧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始终是独自一人,没有人能与她商量,也没有人能帮助她。如果在她初入都市的途中,有一位好心的大妈大爷帮帮她,也许就没有她后来的悲剧;如果有一位好心的老板收留她,也同样可以避免最终的了结。但悲剧终归有其独到发展的理由,大千世界中,我们就这样忽略了一位有着才情、有着容貌,也有着辛酸故事的女子的存在。这,或许也可称之为过去的悲剧在今天的重演……
她的出走,只为了残破的家庭;她的漂泊,只为了能尽那份至亲至爱的亲情。仅此简简单单的理由,就使她的故事变得如此离奇,如此读起来让人疲惫不堪。她若生在好一点的家庭,或者最起码只要不那么悲凉就行,那么中国的文坛上说不定又会出现一位名臊一时的女作家。可惜的是,她就生在了那样一个让人感慨万千的家庭。有了这样的身世,似乎她的悲剧也只有这样演下去。我想,她最终选择了漂泊,当是她与生活的某种抗争的结果。
终究,我们今天社会的某些群体漠视了她的存在,也漠视了一位乡村女孩对生活最基本的期待与憧憬……
写到这里,我不想再多说些什么,因为我已经说不出口。三十多年前,宋莲萍的悲剧已经向社会说明了些什么,但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却再也没有理由为着那个叫刘慧的女子辩驳。我想,我现在能做的,就是用文字讲述完她的故事 。
对于未来的刘慧,我是怀着期待的目光的。两年后,我希望她能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当然,我更希望她能重新拿起那只久违的笔,来记述生活中与她有着一样心酸故事的人。
后记:
文中女主人公是作者的一位笔友,但太多的不幸使得她在人生的跋涉中走向了下坡路,入狱后两个月,她在从狱中来了一份信,讲述了她整个辛酸的过程。她说她现在已不敢相信任何人,只有我这们部队的朋友,她还可以依赖。带着极其同情她理解她遭遇的心情,我写下了此文。(2002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