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铁马-个人文章】
新课改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铁马
2004-06-07 11:53
收藏:0
回复:1
点击:4899
要使新课程改革工作地顺利进行,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学科课与综合社会实践课的关系,教学手段与教学实效的关系,表扬激励与批评惩戒的关系,面向全体与精英教育的关系。只有这样,此项工作才能健康有序地开展起来。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处理 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正在顺利地进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把此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我们在坚定不移地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便使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排除干扰,扎扎实实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
1、 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我们现在搞的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而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我们要更新的是陈旧、过时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就应该发扬光大;有些教育观念例如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只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就可以让它继续发挥作用;有的教育观念例如“只要升学率高,学校办学水平就一定高”、“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是教师的法宝”,尽管能被社会上许多人所接受,但它们有悖于新的课改理念,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理所当然会被全面更新。因此,我们搞的课程改革,既要把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又要将陈旧的、迂腐的东西大胆抛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降低,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显得重要。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师还要想方设法设疑、激疑、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们得出结论或给予解答,对学生的表现还要及时给出恰到好处地评价。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重要。当然,教师一定要改变“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转”的旧方法,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广泛参与,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让他们充分动脑、动手、动口。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3、 学科课与综合社会实践课的关系
学科课是基础课,它是创新学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创新学习便无从谈起。学科课仍是教学活动的重点,这是无可非议的。我们搞新课程改革,一定注意要抓住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才能为创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社会实践课强调的是实践,突出的是创新。它倡导的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课堂教学的框框,注重社会调查及研究性学习,是学科课的拓展和延伸。地方课与校本课程应紧密联系实际,它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有形式多样的特点。
4、 教学手段与教学实效的关系
我们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正在逐步走进课堂。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教学空间,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容量,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我们使用电教手段,一定要注重教学实效,不能只图花红热闹,更不能用它取代教师的职能。师生交往中的情感交流以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电教手段不能代替的。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与手段,不论这种形式是传统的还是新潮的,只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就应提倡使用。
5、 表扬激励与批评惩戒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提倡新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评价要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对学生要宽容、赏识、激励。但是,一个孩子如果只能表扬,不能接受批评,它的心理承受能力势必很弱,将来怎样立足于社会,怎样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况且在教学中,学生的观点不可能全部正确。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对学生适当的批评和惩戒是完全必要的。只是不要体罚和变相体罚,要讲究方法,对症下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诱导,方能收到实效。
6、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它应立足于学生整体素质地提高,着眼于全体学生的未来,以便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为振兴中华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应此,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实施大众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尖子生的精英教育。当然,我们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以有利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同时,学校和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在尊重新的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学校要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教师要力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要让新课程理念束缚了我们的手脚,被新的条条框框所制约。
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只有这样,这项事业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