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从文献回顾着手,分析了现有关于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几种模式,结合民政部等有关部委正进行专题调研的行政区划改革,试图论证以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减少行政管理层次为手段,着力发展大中城市和城市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
【关 键 词】:城市化 缩省并县 行政区划
进入2004年以来,关于我国政府将着手进行行政区划改革的消息被媒体和学界炒得非常热,所谓“激活”是也。《文汇报》最早正式报道了此事,不久一份制作逼真的“新行政区划”地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目前关于这个话题最权威的意见是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的一番谈话,提出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总体思路可能是“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创新市制,乡镇自治”,并透露民政部等有关部委将对此进行专题调研,改革方案料于2005年完成。之所以要进行相关的调研,主要是想通过增设直辖市逐步划小省份;通过市县脱钩、改革市管县体制,减少行政管理层次;通过增设县级市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承接大部分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并调动地方发展和竞争的积极性,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1】。概言之,是想通过这项改革转移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即,这其实是一个有关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操作建议。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都市化,是英文Urbanization的不同译法。Urban(城市)是Rural(农村)的反义词,除农村居民点外,镇及镇以上的各级居民点都属于UrbanPlace(城镇地区)。根据城市的发展历史,现代城市由Hamlet(小村)、Village(村庄)、Town(镇)、City(城市)、Metropolis(都市)一步步演变而来的。所以UrbanPlace(城镇地区)既包括City,也包括Town。【2】 城市化的本质是现代化。事实上,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这些词语只是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对同一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叫法而已。我个人的理解,要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从前工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就必须依靠工业化,于是当然就有一个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问题,我在《迷途在1958——浅析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化失败的原因及影响》里援引过巴林顿·摩尔就不同国家的工业化道路选择问题的论述,他总结了三种类型,其核心都是剥削农民。同样的道理,要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从农业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就必须依靠城市化,于是当然相应地也就有一个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为什么解决工业问题可以依靠工业化,但解决农村问题却没有农村化、农业化一类提法,而是得依靠城市化?我想这是因为,一国由一个近代国家进化为一个现代国家的过程,就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这一进程实际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劳动力组织形式、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彻底转换。有工业化在前,社会生活就不可能以农村为中心,只能是农村适应城市,农民向市民看齐。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向来是困绕我国社会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现状是工业现代化建设程度快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程度,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总的看来农业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城市化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城市化实际上就是要解决我国现下犹如悬河的“三农”问题。
以上我说明了城市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其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以下我要做的是讨论如何在我国实现城市化。
所谓城市化道路,就是城市化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我国的专家学者曾先后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这就是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和小城镇模式【3】,当然少不了学者折中主张这几种道路并行不悖,因地制宜。而且目前,在实践中,三种模式也有并行的趋势。三种道路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选择我国城市化道路应根据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共同规律以及我国的国情,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要考虑我国亿万农民对城市文明追求的因素 ;2)要考虑我国人口众多的因素;3)要考虑我国耕地极为稀缺的因素 ;4)要考虑我国农村人口迁移成本的因素;5)要考虑城市经济规模净收益的因素【4】。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包括城市圈/带)不足以使我国实现城市化。这一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做不到也不愿做的。同时特大城市容易产生“城市病”,败坏社会风气,滋生犯罪、交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动辄以日本80%以上集中在东京、大阪附近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大城市里,而它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全球最好状态的国家之一,绿化面积在65%以上作为论据,国史国情不同。也不能因为印度同我国国情类似,但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0%以上,超过了我国10多个百分点,而且仍有加快人口集中的趋势,其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都有超过我国的方面,就以其为样板。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发展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效果并不见佳。印度本身其孟买、加尔各答等城市,还有墨西哥、巴西的等国家的特大城市,都有严重的“城市病”,并未能帮助国家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目标。据统计,世界城市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78%,生活用水量的60%。目前世界25亿城市人口中有11亿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在我国因空气污染造成都市的财产损失利公众健康开支每年高达540亿元,仅是酸雨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0亿元。杭州市区因酸雨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5】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等单位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的数据进行了模型分析,发现城市规模从10万到1000万都有较明显的规模收益(指扣除了城市的外部成本之后的净收益)。其中大致在100万400万人这个规模区间净规模收益最高。结论是,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再加之户籍制度下农村人口迁移成本的高昂(但户籍制度的废除也牵涉到很多社会问题,并非轻而易举),可以说,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实不可行。【6】。另一方面,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测算,养活一个人需0.7亩耕地,也就是说人平耕地不能少于0.7亩,所以,联合国制订的人均耕地警界线为0.8亩。然而我国在2000多个县中,就有666个县人均耕地小于0.8亩,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5亩【7】。耕地资源的稀缺使得小城镇模式也渐渐为人们所诟病,包括其集约化程度、经济效益低下,能源耗费指标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逐年下降。另外,小城镇的城市化程度其实较低,实际上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值得注意的是,自1980年国务院批转《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制定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以来,城镇化一直是我国政府提倡和投入的城市化道路,形式是"建制城市化"的"表面加速",主要表现为全国范围的"乡改镇""县改市",和乡镇企业在80年代的不错战绩,特别是小城镇在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的较大发展【8】。目前,全国有小城镇5万多个,吸纳人口1亿以上。但是小城镇模式更多地是适合于江南地区,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北部和中西部地区,显然不适用【9】。这恐怕也是最近中央开始从“三农”问题的现状出发,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策略,着手调研新的政策措施的原因。综上,留给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只有中等城市为主的模式了。本人正支持这一模式。需要注明的是传统上以人口50-100万间的城市为中等城市,我认为这个规模不足以发挥城市的辐射效应和聚集效应,也不足以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吸附周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因此本文中的“中等城市”是相对于北京、上海这类特大型城市而言,人口应在200-400万间。
以上我分析了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几种主要模式的利弊。其中中等城市模式没有细陈的原因是这一模式还要结合下文详谈。当然,还有学者主张"乡村生活的城市化",缺乏操作性,不可能做为一种主要模式来推广,只能是个别地方的试验。乡村生活如何城市化?光是拓宽道路,改建公厕,在农民家装上抽水马桶并不够。故这一模式不是主流,不做讨论。以下我将重点论述:“缩省并县”即是中等城市模式的内容和操作手段。
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建制一般有四个层级,即省→市地州→县→乡镇,前引戴均良认为,省的规模过大,既不利管理,对国家长治久安也没好处。从中国国土面积和人口考虑,中国设50个左右省级政区比较合理。这意味着现在各省的一批所谓副省级市、单列市、经济发达城市、政治、战略意义重要的城市如大连、青岛、深圳、桂林、喀什、大理、韶关、湘潭、宜宾、延安、宜昌、怀化、赤峰、攀枝花等等都有可能升级为省会和直辖市。由于省级行政区划的面积大大减小,资金投入相对集中,同时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行政效率将会提高,行政成本有可能下降,省会城市的辐射和聚集效应将得以放大,各省中心城市对其有限的省内地区的带动作用将凸现出来。而这些新兴省会将由几个特大型城市带动(不管是叫“都”也好,“直辖市”也罢)。这些新兴省会连同中西部地区相对不发达的老省会(如西宁、拉萨、贵阳、南宁、南昌等)就是我理想中的“中型城市”。
“缩省并县”只是一整套计划的简略称谓。它实际包括撤并乡镇、创新市制、增设直辖市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必须增设直辖市是因为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越性。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和消费数量巨大,聚集效应造成了经济的高度繁荣。经济繁荣和人口密集也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超大城市的优越性在亚洲的模式下表现得更为突出。亚洲国家人口密度大、资源有限,因此,超大城市的发展更为突出。我国也正在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集中联片超大城市区域【10】。这样,我把自己的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的观点呈现出来了,即以“缩省并县、创新市制”为要务大力发展中等城市模式,以增设直辖市,发展城市圈/带为策略巩固已有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经济发达区域,培育新的成渝、胶东、环武汉城市圈,实现我国的相对城市化,从而吸附农村剩余人口,从根本上缓和“三农问题”。
当然,具体到如何缩省,确立新直辖市,又有很多具体的考虑。譬如新疆是该划为南疆、北疆两省,还是细分为南北疆,伊犁自治省,河西省等四省?在“东突”问题背景下颇费思量。作为研究设计,我选的这个课题不可谓不热,事关城市化、“三农”不可谓不重大。正因事关公共政策,故很难实证。我是先从文献着手找到一条模式,套用一个哲学术语——“先验”地推定中等城市模式的城市化道路不会发生特大城市或城镇化模式的问题,再用其来套“缩省并县”的政策建议,给后者以理论支持的。因果关系是“缩省并县”导致城市化进程优化。逻辑推理是:城市化进程有三条道路可选——中等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优于其他两条道路 ——“缩省并县”的政策建议正是中等城市为主城市化道路的具体操作建议——所以“缩省并县”导致城市化进程优化。
注释:
【1】钟雪冰:《行政区划改革规划今年激活 关乎未来数十年布局》,民政部网站,
http://www.mca.gov.cn/news/content/Media/200442101818.html
【2】刘耀彬,李娟文:《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
http://www.ccrs.org.cn/big/ccshhexdhdgx.htm
【3】李 强 :《农民工与中国城市化道路》,
http://www.ncit.edu.cn/tzb/html/lilunyanjiu/lilunyanjiu83.htm
【4】廖丹清:《我国城市化道路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http://www.e6e8.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1
【5】周复多: 《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中经网浙江中心》,
http://www.tongling.ah.cn/zhlm/ztbd/csh/text/015.htm
【6】《城市化道路怎么走?以大城市为主导还是以中小城市为主导?——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主持讨论》
http://218.7.16.88/jsjjyw/webquest/15/g/01.htm
【7】同注【4】
【8】王远征:《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和障碍》,《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一期,
http://202.112.94.200/benliu/china.htm
【9】李强:《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 ——在北京大学的讲演》,
http://www.tylf.net/shehui/lilunwenti.html
【10】:同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