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卧云听涛-个人文章】
端午结粽看龙舟
□ 卧云听涛
2004-06-20 14:19
收藏:0
回复:4
点击:5002
前一个晚上回家的路上,看到沿街的铺面在出售各式各样的粽子,恍然间想起,过两天便是端午节了。其实早些时候,菜市上就已经有人叫卖菖蒲、萧艾和粽叶,只是我家好像没人会包这玩艺儿,看见了,也只是在心底下嘀咕了声:“端午节快到了么”?便也就走了过去。
现如今,不会包粽子也不打紧,满街都有卖的,虽说欠缺了一种儿时看大人们往粽叶里填米放花生的乐趣,但是方便了许多。粽子的制作法并不复杂,小时候曾在大院子里看着姨们手持粽叶,三卷二卷,变成一个三角形状,然后往里填上泡好的糯米,加上三两粒红枣,几颗花生,蒸熟后,我喜欢蘸着一碟白糖吃。长大后,吃过了品种繁多的粽子,却仍然念念不忘家常最简单的花生粽蘸着白糖的好滋味。
考辩粽子的来由,福州童谣有唱:“五月五,过端阳,结粽悼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记曰:“屈原五日投汨罗,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由此想像,最早的粽子是装糯米于竹结,名唤筒粽。到了取竹箬裹米结粽,简便多了。到了宋代,渐渐盛行粽里夹馅的,如欧阳修的《端午帖子》词里就有:“彩索盘中结,杨梅粽里红”。到了现在,我们这地方结粽常见到的有:一是纯糯米的;二是糯米间夹豌豆或花生;三是咸味的,糯米间夹肉、虾皮、香菇片等裹成的,形状基本上是粽尖及底部三角,偶有偏长形,或偏短胖形。
说到咸粽,令我想了我刚工作的时候常去吃的一家闽南肉粽。那时,住在省歌附近,恰逢有朋友暗恋上了一个在歌舞团跳舞的女孩子,在他的鼓噪下,说什么省歌里面有一退休人家开了间闽南肉粽店,怎么怎么地好吃,听得我们涎水长流。晚饭时分,便结伴而去。
那是一间极为简陋的小店,门外也无正规的桌椅,只有几张没有经过雕琢的长青石板,大大的肉粽,里面裹有咸肉、火腿、香菇,剥开粽叶,放入一个中等的粗瓷碗中,里面倒上点沙茶酱,将肉粽捣碎,和着沙茶酱,再叫上一份牛腩炖罐,吃得有滋有味的。过了不久,我们发现,那个朋友一边吃粽子,一边眼珠子滴溜溜的猛往舞蹈队的宿舍里面瞟,若是这当儿,那个女孩儿也来吃上一个肉粽,那个朋友便激动得不知东南西北了,声音也高了,人也变得活络了许多。
时光流逝,这段姻缘到底没成,而这家小小的闽南肉粽店也不知所踪了。只有当时的滋味和当时的情怀仍存于心,这么多年了,再过省歌,在装饰一新的老地方,仿佛仍可以看见那条长长的青石板和放在那粗瓷碗里面大大的肉粽。
而食粽和看龙舟好像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从五月初一开始,到初五是龙舟竞渡的时间。参赛的龙舟,呈狭长形,阔1.6米,长约10米。船头装个龙首,船身彩绘,五彩斑斓。真是很激动人心场面。各村的龙舟都挑选精强的划手,用鸭子做为锦标,当参赛龙舟将达终点时,标船上放鸭子入江,让赛舟上的划手跃入江中追赶,观众在岸上呐喊助威,着实壮观。董子良有诗曰:“楼高百尺俯台江,群龙出没难悉数。耳边又闻爆竹声,争鸭夺标舟三五”。小的时候,常常骑在舅舅的肩膀上,挤过在湖边看龙舟的叠叠人群,在灼热的太阳底下,挥舞着系着五色丝线的手腕,大喊大叫,往往看完龙舟回家,必长得了一身的痱子。
时过境迁,人长大了,五月五,路过江边,依然还是层叠的人群,还是喧哗激昂的竞舟,却没有一点心思挤进去呼喊一把。只是静静地走开,听爆竹在身后渐远渐稀……
作者签名: 在时间的尽头,与你相约到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