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痴情疫苗-个人文章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几点思考

痴情疫苗
2004-07-15 01:45   收藏:0 回复:3 点击:5158

    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最后一方净土,那么一定是大学校园;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乐观而真诚的人们,那么一定是大学生。”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及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某种程度上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高校大学生思想已经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为了及时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笔者在对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1.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是好的,积极的,爱国的,且理性的认知力有所提高,对当前的社会现象能正确认识,理性对待。
   2.理想、信念在现实中徘徊,大学生更为关注个人发展,追求实际的心态比较明显。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处于一种实惠的包围中,大家更关注个人的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有所淡漠,理想主义人生观基本为大学生所冷淡,价值观处于追求实际,立足现实的态势上,对事物的认识、对价值的选择比较实际,个性化的人生观仍占一大部分,这也是跟当前社会上的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有关。
   3.由于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分配制度已经基本被打破,新的求职观念在学生中初步扎根,因此当前高校大学生求知欲进一步加强。
   4.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部分社会问题的看法不容忽视。提醒我们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敏感问题,大学生仍然比较关注,而且看法颇集中。对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在大学生中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反应,引起校园不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疏导、教育,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处理类似的问题必需深思熟虑,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方能达到。
   5.当代大学生精神状况堪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思想空虚、精神虚无,性格偏激、脆弱,思想呈病态发展,同时,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道德品质和公德意识弱化,有的出现沦丧趋势。校园内出现了吃喝族、恋爱族、舞迷、牌迷和电脑游戏迷等类人群。
   6.一百多年来占据中国人心头的“崇洋”心理,却在近年来极度泛滥的“出国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极力否认自己“崇洋媚外”,可另一方面他们对外来的事物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例如大学生们对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外国节日趋之若骛。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转变的内部原因
   1.高校大学生大多以自我成材为中心,学生中出现了考研热、实用知识热、晚自习率高、去图书馆人多的现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学生的成材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与党的培养目标,与“四有”人才的标准有较大差距。不少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部分学生过份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耽误、被埋没、被大材小用。
   2.学生自我期望值高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矛盾,要求改革呼声很高,但一旦改革伤害切身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娱乐设施的矛盾,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文化娱乐手段落后,许多学校周边文化是社会低俗文化(影视厅、歌舞厅、网吧)虽然不能满足学生高品位的文化需求,但是许多学生却往往深陷其中。
   3.学习、经济、就业压力大。担心自己被社会淘汰,在积极向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
   4.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青年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
   5.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作者签名:
生命中:一半在寻找,一半在迷失。

原创[时事关注]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