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抚琴听雨-个人文章

随笔心情--谈清曲的“随笔诗”

抚琴听雨
2004-07-23 17:04   收藏:1 回复:2 点击:5066

    谈起清曲,我不知该怎么去说他才准确。而对于诗词,我也很少写评,特别是抒发心志的诗词,我是到了不敢写评的地步。当然,看了棋语发出的呼吁时,我觉作为老朋友,我无论如何是必须支持一下的。
  
    一、胆怯因由
  
    首先当然是本人的学识是不足为评者。
  
    其次,诗是一种很主观有东东,而又以古曲诗词为尤,一方面是古典的东西离我们远了,沉淀的知识也多,单凭个人的积累是有限的;同时,作为现代人,对其的掌握角度的不同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再者说,诗词是心情的载体,只有了解作者作诗填词当时的心态处境,才能很好地解读作品。
  
     二、清曲其人
  
   其实,与许多网友一样,我认识清曲是在聊天室,当时由于心情不好,我也常常在QQ的“对联雅座”里打发时间,当时清曲的ID是清曲雅涵,新疆海阁人,一个聊天室里的活跃分子,特别是在下半夜或凌晨时分。记得当时我们过过招,联过手。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清曲其人的热情与豪气。接触多了,就见识了他的机智与聪颖,当时上问情论坛也是他给我引的路。在交往过程中谈起过心事隐私,也谈过对诗词的想法认识,逐渐我对清曲形成了一个看法,他是一个重内容而轻形式的洒脱人。
  
   三、说诗解词
  
   上面扯远了,下面还是说说我对这首诗的看法。
  
   随笔
  
   清曲
  
   幽居闲室岁不知,
   浮生晓梦总惜迟。
   阑山雪舞停尊士,
   云霄鹤影向清池。
   红尘独步伤寒暖,
   才艺空博竞未时。
   俯仰笑对座中客,
   一名一利一凡痴。
  
   首联总引了全篇情绪,“幽居闲室岁不知,浮生晓梦总惜迟”这是一种让人一眼就可发看得出的失落,作者并非真的“岁不知”而是“知之何用,不如不知”,以不知为知,体现在“总”字这个虚词用得好,我的解读该是作者发出的是:“梦且惜迟,何须知岁?”的感慨。
  
     颔联“阑山雪舞停尊士,云霄鹤影向清池”该是对“岁不知”的承,对“总惜迟”展。仿佛是作者独居室舍所冥想的朦胧镜象,似乎是虚景的写实,然非也!景总是关乎于人的心情的,此联隐约的是作者处境与志趣,有“停尊士”的无奈,有“向清池”的高远。
  
    颈联应该是我较喜欢的一联,特别是“才艺空博竞未时”句从笔法上来说实在是灵动的好句。而“红尘独步伤寒暖,才艺空博竞未时”进一步提升了“ 晓梦”是“浮生”的,我们在看到“伤寒暧”、“竞未时”道的是人生中那段不如意、不得志的时光与心情的同时,也从“红尘独步”“才艺空博”看到作者的孤傲与才情,恍惚我看到一个拍胡笳大鼓唱“人生如梦”的少年,难得与可贵的是他的歌词里无哀亦不伤。
  
    尾联应该是全诗精华与味道所在,是全诗的结穴。初看“俯仰笑对座中客,一名一利一凡痴”二句,似与全诗前三联的沉郁持稳的风格大相庭径,诗在这里忽然转入快诗字节的风格,口语化倾向明显了。是不是破坏了全诗的可读?答案是否定的!一来不记得哪个品评大家说过“文似登山不喜平”,过于一体化就失了诗的灵动,也失了高品位;二来,此联一出,尽扫前三联的郁闷氛围。“笑对”二字,可见其人的的洒脱性情,而结句的“ 一名一利一凡痴”,以近乎于偈语的句子束了全诗,恰是大大地嘲笑了抑郁看不开的心情一番,很有一副“过来人”的嘴脸:)))
  
   我原先以为这首是在清曲在高考后不久所作的,后经清曲勘误,是1月份作的。大抵他当时的心情是不好的,使得他在诗的字里行间充斥愤世的情绪。这首诗明显作者是以七律来写的,从格律与句式上来谈是有许多“出格”之处的,说来是大大的不可!但蛐蛐何许人也,我当时与他谈起诗来,最恨的就是格律什么的,因此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太大的不妥,却是诗中的那股牢骚气息与嘲世心情,这是不好的。当时心情可以理解,现在有段时间了,说说他,想来是时候了。
    其实我并不认为这首诗是清曲的代表作,说是精品也略有勉强的感觉。我记得蛐蛐的随笔诗就有数十之多,如果要仔细了解是可以从“了解本版作者多一点”点清曲的名号,想来这时你敲他的头,他也是无可奈何的:)
  
    
    记得当时我也给清曲和了一首作慰,现录于此也许有助于大家品读。
  
  
   步韵抚清曲
  
    室陋青山雪后知,清莲冰蕊莫说迟
    胡歌弹指叹霜雁,神马潜声卧天池
    岂坐秋深惊冷暖,应将骨傲笑得失
    得闲灯下抚清曲,韵致高低莫自痴
  
  
  

作者签名:
身处穷庐香肆溢,根栽石罅水清培

原创[文.古风雅韵]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