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惠远飞-个人文章

话说“恩爱”

惠远飞
2004-10-05 23:44   收藏:0 回复:9 点击:5357

    【恩】:对别人有好处,给予别人好处。——(《新华字典》)
  
   近日,我在阅读梁羽生先生的小说,读到《萍踪侠影录》一书的时候,无意之间,发现了一个问题,梁羽生先生在他自己的小说当中极力塑造了一个大英雄——张丹枫,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孙子,他武功盖世,文才武略,无所不同,义胆侠信,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可是作者在《萍踪侠影录》一书的第三十回,当瓦剌国太师也先意图置之张丹枫父子于四地之时,也先的女儿脱不花因暗恋张丹枫,奋不顾身地挺身而出,死在大炮之下,张丹枫的家门前。当时张丹枫的的心情和神情都不很不符合他一代大侠的身份,和他一贯的行事处世的作风、习惯。让我们看看下文:
  
   “窝扎合大惊,急忙抢上,只见脱不花一跃而起,尖声叫道:“张哥哥,不是我不救你,我已尽力了!”倒转刀柄,一刀插入胸膛,回身倒下,双手犹自紧紧抱着炮身。
  
   张丹枫在城墙上看到杲了,脱不花竟然为他而死!这霎那间,张丹枫只觉一阵心酸,平素厌恶她的心情全都消了,不觉哭出声来,叫道:“脱不花妹妹,我领你的情了!”可是脱不花已死,张丹枫第一次叫她做“妹妹”的充满感情的声音,她已听不见了。”
  
   (梁羽生:《萍踪侠影录》,《第三十回 力抗金牌舍生救良友 身填炮口拼死护檀郎 》)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张丹枫固然不是太喜欢脱不花,但脱不花几次三番地救他,最后还是为了他而死的,文中张的态度不是梁先生在其他地方那样充满激情的,他的悲痛只是一种暂时性、敷衍性的、即兴的,这在文章的后面也根本没有再提到了。
  
   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我把这个疑问拿出来和朋友讨论,朋友说既然张丹枫不喜欢脱不花,又是脱不花的父亲也先要杀张丹枫,脱不花救他,也是应该的,这样一来,那么张丹枫也没有表现出那种痛不欲生的样子。朋友的话无疑是有一点道理的,但是,脱不花对张丹枫有爱、有恩,这些,张丹枫都是知道的,他并非蒙在鼓里,何况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脱不花对张丹枫有恩,单单就这一点,张丹枫不在表示强烈的悲痛的同时,还要表示愤慨和内疚,那就太不符合他的大侠的身份和他疾恶如仇的性格了!
  
   我则坚持着认为:脱不花对张丹枫有恩,同时又有爱,张丹枫尽管自己心有所爱,情有独钟于云蕾,但脱不花的死对他来说,也是一种震撼!对爱,他可以熟视无睹,对恩呢?他就不能也不可以视而不见了。
  
   问题说的最后竟然是集中的“恩”和“爱”、“恩情”和“爱情”的关系上去了。那么,“恩”和“爱”、“恩情”和“爱情”的关系又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恩”为何物?
  
   自古以来,人们对“恩”“恩情”强调的十分重要,在我国的古代文学著作艘有体现,如在《西游记》中,唐僧救出了孙悟空,孙悟空感恩为徒,才算初步收服了这只顽猴。《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中都有类似“恩”的记载。
  
   我国的很多成语、俗语、熟语也都是涉及到“恩”“恩情”的,比如说“知恩图报”、“恩重如山”、“恩深似海”“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不一一列举了,说的都是关于“恩”的,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恩”是很看重的。
  
   古时代的“恩”涉及的社会层级、社会阶级十分宽广。上至最高统治者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是比较重视的。皇帝也有“恩”,“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皇帝对别人的“恩”,叫做“皇恩”、“君恩”,是以有“皇恩浩荡”“沐浴皇恩”“皇恩如风”等说法。明朝末年的大将洪承畴投降了清兵,有人就曾经写下了一幅对联来讥讽他,“君恩如山矣,臣节似还乎?”看来,这“君恩”是作为人臣必须无条件地要予以尊重的,必须要效忠的。普通的老百姓对别人有恩,就会被别人尊称为“恩公”“恩人”。这也是需要报答的,就是人们常常说到的“肝胆涂地,在所不惜”。
  
   为什么“恩”的提法在我国古代是如此的流行甚至可以说是盛行呢?
  
   这就可能与我国古代的社会道德伦理有着一定的关系了。
  
   我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规范主要是由儒家所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作为基本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的。“仁”和“义”是治理国家之根本,是对统治阶级而言的,是较高的要求,它们的施行属于“施恩”的行为,它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而不是一种私人性的。而“情”“爱”“爱情”这些在我国古代是根本都不能够被登上大雅之堂的,也是一直被忽视的,他属于一种私人性质的交流行为。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恩”在我国封建社会时代是如此的盛行了。
  
   在封建社会里,既然强调了“施恩”,那么也就必然要强调“报答”。有恩必报,是古人的处世原则,古人讲究恩怨分明。“恩”和“仇”是相互对立的,恩将仇报是社会所不能够允许的。有仇不报非君子,那么有恩不报的话,就会激起全社会的公愤,就会遭到人们的唾弃,那是比鄙视小人还要严重的事情。
  
   那么,“恩”和“爱”、“恩情”和“爱情”的关系又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俗语就经常说:“恩恩爱爱”、“恩爱夫妻”,还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看来,“恩”与“爱”的关系是又是十分的密切和微妙的。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古代,妇女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所以也就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之间平等的爱情,所谓的“举案齐眉”的夫妻之爱也不过是置之于君权、神权和夫权之下的一种表面貌似和谐的男女之爱,它是没有什么平等可言的。
  
   可以想象的到,这里的“恩”有两层涵义:一是男子的地位高于女子,男女之爱其实质是男子对女子施恩的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恩”就自然成为维系这种畸形爱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内容。“恩”高于“爱”;一是,“恩”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私人之间的情欲是无法和社会道德规范同日而语的,“恩”的地位比代表私人性的“爱”重要,社会性高于个人性,尤其是当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代表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发展到朱程理学阶段,“存天理,灭人欲”的提出,进一步地把妇女局限“三从四德”的吃人的封建礼教中,真正的“爱”就不复存在了,“人欲”“爱”就根本没有了地位。代表和象征着“天理”统治着一切,高于一切,这是一种社会现实。
  
   当然,在这里,我们也是可以看出一点的,那就是“恩”和“爱”;“恩情”和“爱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封建社会里,当一个人对另一个有“恩”时,那么,作为施恩的一方的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高贵了,接受恩惠的一方是以无条件的报答,如果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施恩的话,那么,这个女子就要以身相许,以身相报。这样做是符合封建社会的“天理”的要求的,是值得称道的行为,当然,如果施恩的是一个女子的话,那么这个受恩的男子要不要以身相报呢?这就没有明显的要求了,这些都鲜明地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封建社会的流行和大行其道。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说,由恩生爱的也不泛其人其事,但它终归是建立在“恩”的基础上的,是“恩情”的再衍生物,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总而言之,“恩”在“爱”中占据着不可估量的地位,直到今天,都是如此,不管是有“爱”施“恩”也好,还是由“恩”生“爱”也罢,“恩”在维系“爱”的过程中举足轻重。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张丹枫和脱不花吧!张丹枫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恩怨分明、敢爱敢恨、侠骨义胆、拥有雄才大略的大侠客、大英雄。
  
   作者所写的当代新派武侠小说,既要承继了旧式武侠小说的特点,符合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以外,又有着新的时代观点、时代精神,超越和高于主人公所在的时代。这些也正是当代新派武侠小说能够新颖读者,能够植根大众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张丹枫既要基本遵守自己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道德准则,要感恩!又要具有自己独特的敢爱敢恨的英雄气概,有所追求,对事业和对自由幸福,那么,他就不得不去作一个选择:是因为感恩而投桃而报李呢?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最初选择,坚持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这个选择其实质是关于“准英雄”与“真英雄”二者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甄选和鉴别,这一选择也就真正的关系着张丹枫这个英雄人物光辉而灿烂的英雄形象了。作者梁先生为张丹枫这个英雄人物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并作了明智的选择——淡“恩”重“爱”,依然站在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对立面,最终完成了张丹枫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英雄!这样做也正只作者所希望的,是作者的最终目的之所在。
  
   说不完的“恩”啊,道不尽的“爱”,都将融合进现代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的海洋当中去了,成为现代人际关系海洋这片沧海中的一粟。
  
原创[文.百味人生]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