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安小惠-个人文章】
贾章柯,一面毫不张扬的旗帜
□ 安小惠
2004-10-11 19:03
收藏:0
回复:4
点击:6120
贾樟柯简历:
1970年出生于山西汾阳。
1993年就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电影理论专业。
1995年《小山回家》获取
95年度香港独立电影节剧情组大奖。
1996年《嘟嘟》
第三届大学生电影节参展作品
1997年《小武》:
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亚洲影评人奖
釜山电影节大奖“新浪潮”奖
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球奖”
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龙虎奖”
比利时皇家电影资料馆大奖“黄金时代奖”
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意大利"费里尼精神"电影节大奖
2000年《站台》:
威尼斯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
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球奖”,最佳导演奖
美国《村声》杂志评选2000年尚未在美国公映的十佳电影第一名。
2002年《任逍遥》
未知
我不知道贾章柯这个家伙用了什么手段,使得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国际电影节中拿大奖,比起第五代中国导演恢弘唯美的大场面大制作,贾章柯的电影真的算不了什么。没有瑰丽妩媚的女子,没有曲折离奇的情感纠葛,更没有凌空在上的一派不屑和所谓的放眼看世界。
贾章柯只有真实和诚实,他关心的是人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并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特例个性的镜头,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活生生,平凡且不受注视的灵魂。是的,他们就在自己身边,无时无刻。贾章柯的电影诚实的表达了正在活着的中国人的气息。这种隐郁让人看过之后有一丝的落寞,更多的是一种思考。
贾章柯的电影是思想者,你必须有能够领悟其作品内涵并与之同步的思想,才可以体会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电影《小武》,描写了一个自诩是“手艺人”的小偷——小武,在90年代中国改革聚变下,矛盾挣扎彷徨尴尬的境遇。
在一次访谈中贾章柯谈到《小武》及对当下中国的感觉时说到,“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处于一个强烈的转型期,时代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混乱、焦灼、浮躁的氛围里,每个人都在这个氛围里承受了很多东西。这种时代的变数,是一种兵荒马乱的感觉。在当下的中国我觉得有一种超现实的气息,因为整个国家、社会在一个巨大的莫名的推动力之下飞速地发展,人们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奇怪的你不能想象的东西。
正是这种“兵荒马乱”和“超现实”的感受促使贾章柯希望“从普通的感情出发,希望能拍《小武》这样的东西。我希望从自己的创作开始,回到‘当下’的情境里来。就拍我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拍此时此刻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我喜欢‘当下’这个词,它给我一种在场的感觉,一种现场感。”
我喜欢他用现场感这个词。是一种实际的还原生活本身面貌的感觉,延展这种感觉下的环境,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都是真实丰满的,不矫揉造作,不虚张声势。小武中那个戴着黑边宽眼镜、总穿大2号西服的男青年,以自己简单普通的生活方式,映射了一个时代的变化,矛盾、挣扎、彷徨。一支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无时无刻都在刻画人物的内心。小武——这个“小偷”形象的塑造之所以引起无数青年的共鸣,也是因为他反映了这个转变中时代的心声。这种现场感,来自于导演对生活的感悟理解,却并非灵光一现。
他的电影里总能找到让人吃惊的片段细节,他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贾樟柯的用意是把电影看成对普通人的关照,在每一个细微的生命和个体中间其实隐含着整个时代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分肩的命运。不仅想为普通人的际遇做忠实的纪录,也是为我们这个时代立传。能够直言这一点的所谓影评人并不多,多的是郢书燕说。
贾樟柯凭借实干精神和能力,在现有的体制上撕开了一个口子,也迫使中国电影界荒唐的现状不能再持续下去。当有的人把电影界看成一个名利场,为了自己的功名投机钻营的时候,贾樟柯凭借他的质朴与诚实大获成功。不投人所好,不为了电影而电影,执著于自己的青春体验,忠实于自己所来自的人民及其所置身的命运,思考大历史背景之下的个人命运。这就是睿者。
去感受贾章柯带给你的感动吧,那是一部部“平民史诗”。贾樟柯以他的韧性和坚持,以一个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了一个奇迹,更肩负起对这个时代的使命和责任。那是一面不经修饰的大旗,毫不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