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烟茶酒三开-个人文章

“妇人之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烟茶酒三开
2004-10-12 09:26   收藏:1 回复:13 点击:5836

    “妇人之见”曾经是愚昧的代称,因为是愚昧的,所以干脆闭嘴,于是女性失去了发言权。
   平权运动使女人获得了和男人平等的工作权、受教育权和发言权,于是“女人之见”便与“男人之见”的不同也就从高(见)低(见)关系,变成了平等关系。由于话语权与受教育程度的之间社会必然率,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的“女人之见”,完全能够鄙视受教育程度低的男人的“男人之见”。
   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中,教育当然也是为培养男人构成的,其特点是:假定学生在观念、人格、心理、思维方式、行为逻辑等“非知识领域”持续不断地向男性化。这一特点,在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特征的西方教育体系中,尤为明显。这种教育等于说:“同学,你已经并将继续接受家庭和社会的男性化处理,这里只负责给你插上知识的翅膀。”
   什么是家庭和社会的男性化处理呢?就是对人格素质的高标准培训。对于一个没有性别意识的三岁男孩来说,“男孩子,不许哭”的意思,毋宁说:我在高标准要求你,你也要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不许哭”则是三岁男孩唯一力所能及的人格训练。之后,“咱们是男孩子。。。”,“你还是男孩子呢。。。”,“这像一个男孩子做的事吗?”等表述,不断强化“男孩子”一词代表的高标准。这些话,父母对他说,朋友同学对他说,女孩子也对他说。长大了还有“不跟女人一般见识”、“男儿有泪不轻流”之类的话来监督他。
   这种男孩子早期培训先伴随着“游戏教育”,之后又是“故事教育”。“打斗游戏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了男人角色(包括工具意识、工作意识、胜利意识)、男人性格以及男男关系的法则与方式。故事教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战争故事教育,它是男孩子“打斗游戏教育"的继续;一种是爱情故事,确立了男孩子对女孩子的关系法则(如救助关系、呵护关系)。
   如果把经过不断打造升级的男性化人格比做一个“系统平台”,那么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则是为这个系统平台设计并与之兼容的“应用软件”。反过来说,这个“系统平台”也是为“应用软件”准备的。当然,知识只是“用应软件”一部分,更大的一部分是处理各种日常事物的人际关系的“应用软件”。这个男性化人格“系统平台”的主要技术指标是“理智度”和“冷静度”,因为在冲动和情绪化状态下,任何智慧和知识都无法运行。
   这个“系统平台”加上上面讲的“应用软件”构成了“男人之见”的整体与特征。而“同桌的女生”只与男生共享知识(应用)软件,并在这方面接近了“男人之见”,出现了越来越多不逊于男性同行的女研究生、女教授、女工程师、女科学家、女医生,等等。这便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工作权带来的从“同桌的她”到“同行的她”变化。
   女孩子在婴儿期并不比男孩子更爱哭,也就是说,爱哭不是女孩子的天性。女孩子也不是从未被禁止哭泣,只是由于“不哭”没有和她不可更改的性别捆绑在一起,从而使女孩子失去了把眼泪转化为理性、冷静、意志等高素质人格要素的一次次机会。
   随着自我女性意识逐渐形成,女孩子开始“扮演”与男孩子相反的性格“角色”,此时服装和发式起了重要的“你是女孩子,不能和男孩子一样”的明示和暗示作用。而之所以说女性是个“角色”,是因为女性在和男人接触时更像女人,比如:更爱哭、更缺乏意志、更不冷静、更非理性、更不考虑后果,而且其程度与男女双方的亲密程度成正比。
   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也伴随着“游戏教育”和“故事教育”。“育儿游戏教育”帮助女孩子建立女人角色(育儿、家务等)和家意识。“爱情故事教育”确立了女孩子对男孩子的关系法则(如被救助关系、被呵护关系)。
   给一个缺乏理性、冷静、意志的人格“插上知识的翅膀”是飞不高、飞不远的 。在一个低理性度、低冷静度的“系统平台”上安装的应用软件(课堂知识),是不能高效运行的。这便是女性在总体上学习知识能力强,应用知识能力差(尤其是理性化程度高的科技知识)的原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体系,是为男性化人格量身订制的,只是由于在历史上只有男人接受教育,没人意识到学校教育的这种特定性罢了。在科技知识日益重要的今天,女性总体社会地位再次面临降低威胁。“学的好不如嫁的好”的“搭车”思想、依赖思想、从属思想正是在这种现实面前而日趋流行,尤其在受教育程度较低又姿色较好的女性那里。
  

作者签名:
无梦的岁月

原创[胡杨论剑]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