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guanchang-个人文章

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guanchang
2004-10-30 21:06   收藏:1 回复:7 点击:482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形成和表达的手段,是文化信息的最基本的载体。”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中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下掌握知识。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语文也是模糊性极强的课程。当然,这种“模糊”是建立在精确基础上的一种状态。像徐悲鸿的奔马,大笔一挥,白纸上落下些墨迹,那便雄赳赳、气昂昂、各具形态、栩栩如生,令人啧啧称叹。那也是在做了大量的练习后凝缩出来的。语言材料包容的精神内容越多,表达越简练,模糊性越强。像朱自清先生写他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慢慢探身”、“攀”、“脚往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单单看这些文字没什么特别,既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华丽富贵的词藻,但是他却能感动人,让人眼睛湿润。面对这样朴实、自然、真切感人的文章,或者你油然而生与朱老同样的感受,或者只能说“太感人”了吧!
   语言文字中一些是非优劣难以界定,“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有两个句子:“小明好容易击败了对手”与“小明好不容易击败了对手”都是说小明击败了对手。“好容易”和“好不容易”的意思一样,根本没有是非可讲。再如“骄傲”这个词,可作褒义讲,亦可作贬义讲,各自在语言环境中各有其义,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
   对文章的理解差异更惊人。要学生在学完文章后谈感受。那答案各说不一,谈得深,谈得浅,赞成或反对,偏主观或偏客观,喜欢或厌恶等众说纷纭,没有“标准答案。”而对一道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就不一样了,不管他用了什么方法,答案是唯一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相同的一句话出自不同人的口,在不同的环境下,带上不同的语气,就会被赋于不同的含义。
   所有科目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语文学习又极特殊,你可以说你什么时候学会了加法减法,什么时候学会了唱某一首歌,但你无法说清楚什么时候学会了分段、概括中心思想,掌握了人物特点等。
   很多课程的知识结构是一环扣一环,缺一环就会给以后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比如数学,不会做乘法就不会做除法。语文却不是这样的,小学课文与高中课文同样由字、词、句、段、篇构成,所用的修辞方法、写作方法、标点等没有什么不同。一切都以一种整体的形式出现,不管那篇文章能不能拆成中心、结构、人物等几部分。离开了整体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就无法理解词义、句义、修辞……反之如果有很强的语感、能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感情,“不求甚解”或许是好事。所以学习语文是层层渗透、滚动前进、螺旋上升的,是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我们的课文大多从文学作品中节选。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生活的复杂、广阔、深刻、多变,导致文学作品本身“不清晰,不精确”。加上学生的感情、审美等因素不同,使之对作品的理解千差万别。作为教师不但不能斥责、还要鼓励,正是这些“千差万别”才是学生真正自主、自由地投入学习的见证,教师能做的只能是肯定与引导。阅读是这样,写作亦然。数学题的答案全班可以都一样,都正确,可作文要是千篇一律,就肯定有人说假话了。
   语文的模糊性赋予语文极大的魅力,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活动空间和选择余地。教学内容可根据需要延展或凝缩。表演可以让学生有最真切、最实在的感受,谈(写)读后感或展开讨论,可让学生融进浪漫的遐想,让冷静的推理和强烈的感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可以神游上古、憧憬未来……配乐朗诵、复述、默读、编课本剧、续写、扩写、缩写等等形式都可能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感动的泪、会心的笑令人陶醉,文如其人的作文让人赏心悦目。
   模糊是语文与生俱来的特点,不是谁故意让语文模糊。要承认、要认识这一特点。如果非要让语文“清晰”、“精确”起来的话,会使语文不像语文。“标准答案”、“步步落实”的口号硬要把模糊变得统一、清晰、准确。这只能破坏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朦胧、神秘的意境,语文课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像歌里唱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本就是一种飘缈、朦胧让人充满遐想的意境,谁要是真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那还有什么意境、情怀呢?

作者签名:
王观长

原创[文.浮生杂记]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