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dong海gang-个人文章】
千古一村(上)[转载]
□ dong海gang
2004-11-07 21:15
收藏:0
回复:6
点击:4140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散落在民间的瑰宝真是太多了,古民居就是其中之一。提起古民居,从中原到沿海,从黄土高坡到江南水乡,人们可以数出许多熟悉的名字:江苏的周庄、同里,安徽的西递村,山西的乔家大院,福建的土楼……可是近年来,在地处穷乡僻壤、群山之中的江西乐安县,人们却发现了一个满载千年文明的古村——流坑村。流坑的发现纯属偶然,而这偶然的发现却具有惊世的意义。这座始建于五代,兴起于宋代,衰微于元代,繁荣于明代,败落于晚清、民国的古村,全村统姓“董”,尊汉代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历史上先后出了32名进士,两名状元,100多名举人。至今仍生息着800多户人家,近5000人口,真可谓“百代不渐,千年不散”,被国内文物、史学界盛赞为“千古第一村”,是“中国封建社会沿革变迁活化石”、“中国耕读文明的博物馆”、“长江流域历史文化带的活标本”;一位著名的文史专家用四个字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相见恨晚!”流坑,何以有如此魅力?还是让我们走进这座千年古村,亲身体味一下吧!
全国数量最多的古民居建筑群
登上流坑村东的东华山,流坑全貌尽收眼底。乌江自南向北环绕流坑又折向西去。俯瞰山拥水抱的流坑村,井然有序,东西方向设七条横巷,南北方向辟一条直巷。每条横卷入口处都建有碉堡式的门楼,延伸至乌江边则建有码头,形成“一门一巷一码头”的格局。各门楼之间原先都建有寨墙相连,现已毁无存。这种便于生活又宜于防守的封式布局,使流坑村如同一座严整的城池。据考,这种棋盘似的村落部局,是由董氏第22代闭孙、明万历年间官至南京刑部郎中的董燧整体设计规划的。据说这种设有城墙的封闭式布局,是沿袭了唐代至宋初的里坊式城市遗制。
流坑村“七横一竖”的巷道全部由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铺成,斑驳凹凸。由天然鹅卵石砌就的排水沟与巷道平行,全村的天然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条条排水渠道汇流入村西一条人工挖掘的长湖,名为“龙湖”,然后通过与乌江相通的龙湖流入乌江,几百年前这种道路与排水系统设计的科学性,至今令人赞叹。
全村民居沿街巷而建,明清建筑比比皆是,我国目前正在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几处古民居村镇,陕西韩城的党家村有125处明清宅院,安徽黟县的西递村有明清古居124栋,江苏苏州的同里镇有明清古建30栋,而流坑现存的明清建筑多达260处,称得上全国之冠。流坑的明清古建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有望楼、宗祠、民居、店铺、寺观、庙宇、牌坊、书院、戏台、墓葬、桥梁、湖池、水井、亭塔等等,在一个村落中集中了这么齐全的建筑种类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尤为珍贵的是,这些从明代纵贯近代民国的古建筑,大多的门楼、照壁、题匾中有明确纪年。
流坑有许多极有价值的古建筑:一进村就可见到5根直指苍穹的石柱,这是原来全村最大的祠堂――董氏大宗祠的遗址。董氏大祠堂原为奉祀流坑的开基祖董合,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建于明万历十四年是一组占地70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被称为流坑建筑之“最”。可惜于1927年被军阀孙传芳部下焚毁。从遗留下的五根高8米、直径为70厘米的花岗岩柱上,人们仍可遥想当年之恢宏。
矗立在村西北角的“状元楼”,是为本村恩科状元董德元所建,始建于南宋,清咸丰十年重修,是全村最高的标志性建筑。楼台正中门楣上的匾额已是斑驳无色,但由与董德元同科进士、后为著名
大理学家的朱熹所书“状元楼”三字仍清晰入目。
村中有一条宽仅尺余的“明清巷”,从南往北看,巷西为明代民居,巷东则为清代建筑,人称“一巷跨两朝”。
流坑古建中还有一种颇具特色的、以数代同堂或以血缘关系聚居而形成的建筑群组。如最有代表性的“大宾第建筑群组”,多达七幢民居,既独立成章,又珠联璧合,前后相连,左右相通,曲折纵横,初入者如陷边阵之中,故有“村中村”之称。
村中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戏楼,其独特之处是辟有专供未出阁女子看戏的隐蔽包厢,恐为别处所未见。
流坑的古民居,较之一般的古民居显得更加高大阔朗,进门后是一方天井上露天光,厅堂采光全赖于此;下为石砌的泄池,如遇雨天,天井四周檐水如四挂珠谦入池中排走而不会四溢,故称之为“四水归堂”。厅堂建筑为“品”字形,多以雕花门窗隔断的两侧厢房在前,主厅在后,是其明显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