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雪堂-个人文章】
模式的诱惑
□ 雪堂
2004-11-13 19:35
收藏:0
回复:0
点击:4365
——与“对话”节目对话
央视“对话”节目是一档日益受到关注的谈话节目,其中每每有一些成名经济界前辈硕儒、学者、成功企业家作为嘉宾出场,现身说法,提供经典案例和经营思路及其背景等等这些资料。想来那些长期关注经济生活的朋友们比我了解的多,不再赘言。
不止一个朋友曾经和我说过:你该看看这个“谈话”节目,很有启发的。我一笑作答,别开玩笑了,这真是个过分的玩笑。
我不怎么看这个“对话”节目。
总的来说,我所观察到的“对话”这个谈话节目,它是面对整个醉心经济的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的。没有什么“受众”个人背景的限制。而这个节目如今为什么会有不少的青少年观众群,其原因归根究底,恐怕正是像这些如“对话”一样纷至沓来、过多的经济类节目以及主流媒体一味鼓吹、不断强调重复从而营造出的一种浓重的商业社会氛围的深刻影响。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关注经济运行状态,我本人即是经济类专业。但一直以来,我并不曾认同过所谓“经济社会”的说法,经济运行体系是社会形态的基柱之一,但并不主导全部社会内容。没有优秀的最新文化成果和深厚历史积淀的顺序喷薄作为支撑,我看不出它会具有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的主体性的推动力。从微观上通俗地讲,就是说那些个经济指标的数字跳一跳,并不能关照到人们的精神。
那些对未来人生还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的青少年们愿意关注“对话”节目,是因为这样的节目能为他们提供许多成功的模式,或者说他们以为“成功”的模式。如果说以前一直以来的“流行传媒”给他们的是——在经济领域有所经营便是人生的成功——这样的偏颇误区,那么这个“对话”节目则更进一步貌似提供了这种成功的可能实现模式。有多少人愿意思考过:这些个模式是否适用,个人的位置与基点在什么程度、什么层面,客观环境又是怎么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呢?没有。很少人注意过社会正常分工,社会的合理职业分布。有的只是,每个九月大学里挤满的经济类专业的新生。
我们是否太过于迷信经济?我们是否对经济理论提出了太多不合情理的要求?
成功的模式总是在有着太多梦想的人面前烁烁发光,在知识结构不尽完善的年轻人面前,这样的光源在他们于暗夜中寻找“肯定自我,证明自己”的方式的路上无疑具有太强的诱惑力,而一直以来倍受质疑的举试教育又使他们长期形成了全盘模仿的习惯以及很强的模仿能力。这使他们自信:那么好吧,这正是我们熟悉的方式,就用我们熟悉的方式开始吧。于是他们愿意关注这些模式,并随时准备从中找出对于自己来说比较具有操作性的几种来。
这时再看这个“对话”节目,突然觉得它似乎对观众的年龄有所分割,有所要求,突然觉得它的策划渊源是另一种“娱乐星闻”,终于看出点投其所好的痕迹了。
但是人和人是不同的,现在如果还有人不承认、不重视个体差异那就太可笑了。这就是说,同样的成功模式未必会有同样的成功之路,别人的生活你基本无法复制,即便有些模仿在外在形式上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终究是不是一样,只有模仿者自己心里清楚。另外,你和自己选定的模式中的人物是否起跑在同一高度、同一路面,这也是需要掂量的。这种“来历”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当然还有个人的努力程度和思维方式的问题。所以建议“对话”之类的节目今后在介绍来访嘉宾的时候着重介绍他们艰苦创业之前岁月的背景资料,这会澄清许多误会。
我一直认为,谈话节目如果搀杂进太多的功利,不能营造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那是做不好的。正如那些“成功学”的商品书,不能不说是成功的商业策划包装和运作,也尽可以被一些管理层面的消费者利用来教化员工,却不是真正的文化管理概念和范畴。你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商业成功模式以供效仿,但人们无法真实完整地再现这种模式依存的局面和环境,其意义真是“屠的好龙”!每个人都有他适合的社会职业位置,并不是一定要在经济领域有所建树才是成功承担社会角色责任,这和“宿命论”也没有关系。
我更担心这些主流媒体一直传递出的信息,会为年轻人们做出一个“单一经济主体运行的社会形态”的判断来,让他们以为所有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以为这是很时尚的追求,以为取得商业成功就是人生卓越的唯一证明材料,从而忽略许多对高贵人格形成至关重要的东西。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对话”传递出来的,绝对是一种错误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