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雪堂-个人文章】
狙击送信人
□ 雪堂
2005-01-14 18:58
收藏:1
回复:3
点击:1940
1899年,一个叫Elbert Hubbard的职业出版人偶然从美西战争的一段史实中发现一个故事,凭借职业平媒人的敏感,他意识到里面一个大噱头,于是写了一本励志小册子。当时的美国商人正在艰难寻找驯化员工的方式,后来找到了“企业文化战略”,所以这本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小书受到了新兴企业经理人阶层的普遍接受,效果好的离奇。一直收到要求加印和再版的信函,随后就扩散到世界各地,据说绵延到今天销量已经超过8亿册。Elbert Hubbard也因此成为最早享受成功学策划丰厚经济回报的那一批人,走向了财务自由之路,大大鼓励了他的创作热情,相继写了很多同样题材的书。
故事的主人公罗文中尉,奉命与古巴起义领袖加西亚秘密接头: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军人,刻板而奉行滑稽的荣誉,历尽曲折,假想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最后终于找到了加西亚将军,把策反的信交给了他。后来人们都说,正是因为罗文这次送信,加强了联络,最终导致了美西战争最后的结果,因此像罗文这样的送信人是可以信赖和依托的下属的光辉代表。后来这本书写了出来,罗文这样的送信人更是受到了多数企业主的赏识,他们纷纷说,他们就是在找寻这样的人,能不问后果,不计得失将事情做完的下属;这样的员工,他们发疯地喜欢,愿意用高薪来养活他。到了今天,罗文这样的送信人,已经成为能忠实执行上级决定和布置的优秀员工人才的代名词。
今天美国商业体系的发达程度,即便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早已超越了“寻找送信人”的阶段,员工与老板的关系,已经从相互文化哄骗发展到合作牟利的自觉行为。在这个时候,《致加西亚的信》历经百年风霜,经过重新包装,由一位传教士带到了中国。可以说,这位传教士并不是苦行僧,而是与百年前的原著作者一样搞经济的文化人。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我们这里现在有了如同百年前原著诞生时一样的土壤,这种土壤便是人们的经济观念。所以《致加西亚的信》这位“送信人”也迟早该来了。
于是历史便像以往那样无数次地重现了——精美制作,权威文化市场隆重推荐,然后是成功企业家出面自述心曲,把自己的奋斗史归结到本书上来;接着上异地的畅销书排行榜——然后这本书遵循规律,开始畅销。大公司的人事部门这时其实不可能为这本书的畅销有所帮助,而如果不幸某天这本书被公司老总翻到,那便取得极大进展。一拍即和的经理人们马上宣布,调卡车来运,我要让我们每一个员工都能在最短时间里看到这本书,务必做到人手一册。这是多么好的文化管理工具啊;没有读到的人们,顿时觉得自己的管理理念没有别人先进了,也跑到书店去买这本书,翻开一看,写着四个金字:追求卓越。谁不想追求卓越啊?要买要买。最后,我们终于放心了——我读过《致加西亚的信》了,你读过了吗(你补过钙了吗)?
今天,书店里的醒目位置摆着的,有《致加西亚的信》,还有——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个“送信人”在本地已经顺利结合,安全产子了:其中有《加西亚的回信》、《收到信的加西亚》等,还有《罗文中尉的家事》及其七姑八姨等等。土洋结合是Elbert Hubbard百年之后的中国同事喜欢的事情,他们说:我们平媒每天想的事情是——我还能为罗文中尉做点什么呢?
至于说到《致加西亚的信》的励志成功的效果——
在文化管理范畴来看,我特别欣喜地看到,多数职业经理人的苦心与投资打了水漂。但是我同时也想,这些商人也许本来就知道今天人们认知自己,谙熟平媒行为的能力,知道他们会与员工队伍会因此形成一种更加根深蒂固的文化隔断,相互文化哄骗的局面会照旧形成,但是他们仍然选择这样做了,比较感人。文化管理的大路终究是对的,而企图驯养员工的动机是反动的,也是不可能在今天实现的。这样分开来就比较清楚了。
在个人读书来看,我相信善良的人们多半会接受这个远道而来的“送信人”的好意,尽管他们并没有因为读了这本书而获得一种成功的模式,最终走向成功。另外一些真正认识文化、做文化的人,读了之后也就笑笑,确实,真要就文化层面来说,这位“送信人”也未免太鄙陋和狭隘了。还有些人,早早认识了这种成功学策划在推动个人经济发展的好处,却苦于没有条件在这种策划领域做事的,心里在想,这么一本好书,怎么就不是我做的呢。最后这些人,事先就在心里设了防,打开书之后每字每句都在斟酌着与之反击,逆反心理太重。所以就早早在半路的山上埋伏,等着狙击这个“送信人”。
2004.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