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那年那月-个人文章】
故乡的腊月
□ 那年那月
2005-01-15 22:43
收藏:1
回复:5
点击:4717
大西北的冬天干冷干冷的,田野里没有庄稼,辽阔得使人想大声的吼点什么。落日的余辉里,乡村的屋顶上有炊烟袅袅升起,空气里有腊月的味儿,浓浓地,暖暖地,香香地。
一进入腊月,乡村农家便热闹起来了。孩子们在每天清晨睁眼后开始盼日子,盼穿新衣放鞭炮的日子;女人们忙着年里的吃食,出出进进的脚步都是小跑着;男人的刀子在磨刀石上霍霍作响,还时不时的用大拇指试一试沉封了的刀口;圈里的猪迈着臃肿的步子,目光中没有不安,因为终日的吃睡已经让它们的思想呆滞,它们并不恐惧不日后将会成为人们口中的食物。天,是阴的,也许年里会有一场半场不大不小的雪,老人们眯起眼坐在炉火边,呢喃着这一年当中的光景。
腊月初五是五豆日,大西北的人都知道。相传这一天是天上的五谷之神来世间探视收成的日子, 人们会用五种或五种以上的豆子煮了招待这位农家的神仙。儿时,母亲煮的五豆是全村最香的。母亲的五豆不止是五种豆子,十种都有,还不忘记放上一些风干了的大红枣,开锅的那一刻,馋得我们直流口水。母亲会提醒我们,把第一碗放到供桌上去,然后才给我们一一盛上。最后母亲盛一碗端出门,撒给终日刨食的鸡们,撒给圈里的猪和羊们,母亲说:五谷是人种的,五谷也应在这一天分一些给六畜,这样家业才会兴旺。
吃了五豆以后,就到了腊八了。大部分人都知道腊八,这一天大部分地方也都是喝腊八粥,而我的故乡却是吃腊八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天也是巧手女人大显身手的日子。腊八面是极讲究的,面要细如发,韧如筋,臊子汤要香而浓,光是那做臊子的料,也要讲究刀功的,要切的方方正正,不大不小。吃面的碗是那种小蓝花边的喇叭头碗,形状宛如一朵盛开的喇叭花。面只能是一筷头儿,多了不行,臊子汤会淹不住面,少了也不行,碗里汤多面少是吃面大忌。两个姐姐小的时候,常为把握不好这些要领而被母亲责怪,末了还要唠叨一句:学不好看你嫁出去怎么过腊八!
在忙忙碌碌中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是敬灶神的日子,是人们所说的小年。也是男人女人都忙的日子。一大早,女人们合了白面调了糖,准备烙糖饼,好让坏脾气的灶王爷甜甜嘴儿,在玉帝面前为农民们多说说好话,这样可以确保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年景。懒于灶间事的男人们,在这一天也系上了围裙。干啥?不是和面啦!磨好的刀子正蠢蠢欲动,露天里的大锅里水已经沸得真冒泡儿了。叫上几个帮手,把那傻傻的肥猪帮上架,随着一声震天的嚎叫,在懵懂中结束了一生的猪,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儿。于是,男人急急的吆喝一声,女人便捧一个盆儿跑出来,对着涸涸流淌着,还冒着热气的鲜血接去。瞬间就接满一盆新鲜的猪血,端回灶间,往里面掺上面粉,在蒸笼上摊上厚厚的一层,旺火上一放,不一会儿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猪血粑粑了,呵呵,这可是很多地方都没有的特色哦!
小年过后,大年就到了。从二十九开始,厨房里就热气腾腾起来了。女人们忙着炸果子,剁馅子,包包子。从不进厨房的男人们偶尔也会殷勤的跑进来,往灶间填一把柴禾,任火光映红被寒风吹紫了的脸膛。孩子们在院子里互相攀比着看谁的鞭炮最多,谁的最响,不服气的还会率先点一响来以示威,把年的声响儿闹得更是热闹非凡了……
除夕夜,守岁的夜,团圆的夜。杯盏碰撞,送走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农家的腊月也在这一刻结束,希望啊,来年是个充满希望的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