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雪堂-个人文章

央视大厦:保守与反激   

雪堂
2005-01-28 18:00   收藏:0 回复:0 点击:4634

    前不久,几所高校联名向全社会发出呼吁,呼吁在校大学生诚信。据说大学生们这次失去诚信是因为学校得到可靠线报,有很大一部分贷款上学的学生将来不拟偿还贷款。与此同时,“央视国际”斥资巨大的新闻大厦据报也开始露出峥嵘,两下里一对应,便利马看出我们现在的日子有多滑稽。
   上个世纪新旧交替的时候,有很多庆典。人们齐心合力跨世纪的那种劲头很多年都未见过了,那确实可以理解。毕竟,要等到这种机会再一次出现,现在活着的人恐怕剩下不多了。这些庆祝活动中有一个让人很有印象:央视祭出一条“万米长龙”蜿蜒在雄伟的万里长城之上,这个象征意义就非凡了。只是这个活动在有的人眼里效果不佳,因为他们想不明白一件事——干吗总是象征,在平等的基础上,真正腾飞一下不好吗?这个事情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首先是它那种震撼人心的表现力,其次是让我开始深切的意识到,庄重地干一件无意义而有代价不菲的事,会给旁观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不过,这只是胡思乱想罢了,它本身没有表现力。
   我们居民院里,到了夏天的傍晚,大街上都是老大爷,散步,闲聊,溜狗,下棋及其拉偏手的,可是每天一到七点钟街上突然没人了。这个我后来才明白怎么回事,原来那会儿都奔回家看《新闻联播》去了,这个教育意义就凝重了。老前辈们就应当这样,起到一种表率作用,领着年轻人共同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局势,时刻准备援助全世界正在受苦的人民。不过,这种事情到了第二天早上就开始具有爆笑效果了。看过电视新闻的大爷们早上遛弯的时候,除了当故事一样侃侃国外形势,更多的时候就觉得这电视新闻是为他们大放厥词的时候提供了材料。大放厥词本来是小伙子们的事情,那时那帮可怜的年轻人每天天不亮就夹包奔单位了,哪有那个时间?至于大爷们每天所讨论的问题,这里就不方便写了。我也总是赶不上收看新闻,不过我一点也不着急,因为每天内容都一样。
   谈起这个来,我想起看到一篇杂文,题目是《央视目前可看的几个节目》(大致意思),言下之意:除了这几个,其他本无足观。杂文的隐蔽性立即就显现出来了。最近网上讨论的热点是央视改版后一档读书类节目被“收拾了”的事情,那些讨论里还把这档读书节目从诞生、发展到消亡的里程全都收集起来了,这种对读书,对文化的渴求与热情令人感动,不过这种读书杂志类的节目,我们不能要求过高。这些本来就是专业媒体装扮自己的传统段子,借别人的成果,借别人的文化往身上一套,自身的品位立即就凸现了。有人会问:那原来呢,最开始的时候呢,难不成那就是个空壳?碰见这种难堪的情况,我们可能就只能这样回答:“这可是你说的。”其实我们总不明白的一件事,原来电视节目也未必有什么有深度的版块,怎么那时侯的人就没有现代人更空虚?一般的看法是,大家欣赏水平得到了提升,我却觉得是那个橘生南而迁北的老故事,水土不同了,新闻大厦还是老样子,再变也是混凝土块,看来还是人的想法变了。你可别说“让大家都得上资讯焦虑症,与我们传媒何干”这样的话,我就不愿听。
   孟繁华先生在《传媒与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中谈“文化领导权”(英文中hegemony一词在中文的翻译中多译为“霸权”,如被普遍使用的“文化霸权”、“话语霸权”等等)与现代传媒的关系时说:“现代传媒的发展,已不止是科技神话,无所不能的现代技术和光怪陆离的资讯及想象的合谋,使传媒的整体形象正趋于“人妖之间”。一方面,它几乎无处不在地填充着日常生活,以尽其所能的方式为所有的人提供"满足"和欲望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它似乎仅仅是看得见的可供选择的视觉符号;一方面,也正是这些貌似“亲和”的符号,“不为人知”地改变和控制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性……”因此,就提出一个争取社会文化领导权、如何看待传媒这种种“争取”的问题。不久前还看到一个故事,说的是号召各地大小新闻机构,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时候学学“凤凰模式”,其实,巨型传媒现在对于社会而言,文化霸权早已逾越“同业竞争”的范畴,众所周知,它们在进行着大量的混业经营,文化控制着社会的各个层面。这其中,也不仅仅是传统的“正反面”——反面的东西基本控制在人眼之外;更决定着每一个社会文化细部的走向。这个事情深究起来就有点可怕。央视成为了“央视国际”,透露出目前的一种“成功学”逻辑,即就是要搞霸权,因为现在霸权、垄断就是成功。如果从实际出发,这确是适合发展需要的。那么其他也要配合起来,例如,没有标志性建筑的新闻大厦,怎么能进军国际呢。这就是一种正常的惯性思维。鉴于国际环境的竞争标准如此,人们也不便反对地厉害。只是你搞霸权就出去搞,做的国际上的同行草木皆兵,也是很好的,但不要在家里闹。现在人们反复讨论央视大厦的基础问题,我看这个基础之一是:什么都要讲社会效益,那就什么也干不成,等着看别人分蛋糕吧。这是非常正确的思路,但是如果那些个预谋犯罪的准罪犯们也这么想,就麻烦了。大家可以看到这么以来,这个逻辑就被破坏了。身为一个绝对主流、影响重大的媒体,怎么能不想社会效益呢,混凝土总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有人说,从央视大厦的地基上,可以看出“秦池”们隐约的凄然一笑。从技术上讲,这个大厦以及其他国际化构件都无问题,人们可以看到央视最近几年也面临着一个古老的命题,即“既想当…又想立…”的命题,从专业方向上讲,要么就做纯技术的新闻人,恪守新闻人的国际惯例与职业操守,当然也包括经济原则,但它觉得一直谈经济不妥,于是又分心来做文化——结果是文化方面大家都看到了;要么就做文化推广与交流,但是只这样经济上又不妥,无法“国际化”。这个问题如果我不理解,就没必要在这里谈。没有经济实力的保证,新闻大厦这个大砼块这次很可能立不起来,但是没有文化贡献的保证,没有能为文化多做一点事,在国际同行那里是不好交代的,这大厦可能永远立不起来,即便立起来了,用电影《古惑仔》里的一句话来说:“扛得住吗?”
  
   历史告诉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2004年11月13日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