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燕过留香-个人文章】
我和安妮宝贝
□ 燕过留香
2005-03-30 20:51
收藏:4
回复:21
点击:6230
第一次看安妮宝贝的文字是《彼岸花》,看过以后,必里有一种隐隐的痛,那种痛像一根细丝线,将你心底最不想触碰的那一块轻轻缠绕,那种痛让你叫不出声来却又欲语还休,我害怕这种缠绕,于是我拒绝。
很长一段时间拒绝着安妮宝贝的文字,当有一天朋友问起“你还看安妮宝贝的文字吗?她的新作《二三事》看了吗?”却发现安妮宝贝成了心里一个刻意隐藏不愿去碰触的名词。
在一个无聊的下午,我搜索到了安妮宝贝的所有文字,于是那些文字成了我无聊时灵魂的慰藉。而每每看起,那根丝线总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缠绕,直到麻木,直到无能为力。
爱,宿命,流浪,安妮的主题。
还是她,我的朋友。在我谈到安妮宝贝的时候一脸沉重的对我说:“你不适合去读安妮的书,至少现在是这样,因为你这个年龄应该有爱,有梦想。”我想起了七月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符合我们的梦想。可是我们又不能舍弃掉梦想。所以只能放逐这个世界中的自己。”于是我笑了,但是她没有看到。
早期的安妮,同样有着爱情美好的憧憬,会爱,会相信爱,只是爱没有来到,或者说想要的爱不是那样的,这个社会有着太多的颓废的味道,于是自杀的结局,宿命成了安妮对爱情的理解。安妮说,爱情也许是基于繁殖。但对我来说,它是非常美好的东西,是不能碰触的。就像幸福。
开始的时候我有一个疑惑,安妮为什么不写一些温暖美好的东西呢?毕竟这个世界阳光是如此明亮,为什么安妮总让阳光刺到眼睛呢?安妮告诉我“我觉得提问的人没有进入我的文字和灵魂花园。晚年的川端康成,喜欢一休和尚的一句偈语。佛界易入,魔界难进。美好的东西,要真正经历过恶,才能体会。”原来提问的同时我已经在不经意间喜欢上了安妮颓废的文字,尽管这不是我的风格。
我自以为是的在安妮的文章中找到了安妮的生活,因为安妮说“衣食无忧,会让作品失去生命力”。这是一种苍凉,一种荒凉。
鲁迅的文章中有一种荒凉,那是一种对大局,对生命力的大气的呐喊,他的荒凉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隐现自如,他的荒凉是“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别一棵还是枣树”,是“斜伸的枝丫刺向天空”的力量,所以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是无愧于伟大二字的。
张爱玲的文章中有一种荒凉,那是在日常生活琐碎中的荒凉,张爱没有说出这种荒凉来,但是她对日常生活的琐碎与细节极尽详细之能事,那种荒凉让你体会到惶恐,于是张的《喊我》在很多人中引起了共鸣,但她不伟大,所以她只是一名优秀的作家。
安妮的文字颓废、荒凉,那是对爱的渴望,对温暖的理解,对生活真性情的体验,于是爱、宿命、流浪成为了安妮生活的主题,颓废却温暖,那根细丝线会让你的心中轻轻的细细的疼痛。安妮的文字不乏爱,不乏友情,同性之间的理解让人感悟至深的同时却总不能一帆风顺,安生死的时候对七月说:“七月,我爱你。”“是。我爱家明。我真的爱他。安生的眼泪顺着眼角往下淌。只是我不知道生下孩子是继续漂泊,还是能够停留下来。我真的不知道。我已经无法再伤害你,七月。我是你这一生最应该感到后悔的决定。当我问你去不去操场。你不应该跟着我走。”泪,滑落了。所以安妮不伟大,也不优秀,她是宿命的作家。
安妮如是说作家“每个人其实都会写字,但是有一些人他不断地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且在记录的时候不断思考,并且加深和巩固自己的思考。他们成为了作家。而另一些人,他们融合进现实的生活,让琐事排挤掉自己的思考,不断淡化,不断麻木,不断遗忘,他们成为非常普通的人。这是区别。”
其实我个人更愿意将安妮称作写手.
写作是拯救自己的方式。上帝不应该会剥夺。
“如果问题引起沉默或者敷衍,就说明它戳到柔软的穴口。”我找到了安妮文字钝痛的理由。
作者签名: 陌上发花,徐徐醉矣,
忍把浮名,都换了浅吟低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