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mingzhong-个人文章】
陈圆圆之谜(五、芳魂归思州)
□ mingzhong
2005-04-01 15:20
收藏:0
回复:2
点击:5153
芳魂归思州
陈圆圆魂归思州的消息传之于世后。马家寨第十二代传人吴能江宣布:由于家族秘史已经公开,秘传至此结束,以后不再秘传。这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陈圆圆墓被盗了。这个案子不清楚现在破了没有,不知道盗墓贼从陈圆圆墓中到底盗去了什么,只知道在我们这里挖别人的祖坟是要被主人家打死的。马家寨族人含泪收拾她的骨骸时,发现其36颗细密的牙齿依然完好。骨骼修长,完全与本地方的农村妇女的骨骼不同。马家寨族人重置棺木盛殓了她,重垒土茔修建了比原来大出数倍的坟墓。以前很矮小的墓碑现在高了许多,幕联也很枪眼了:
阮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
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
县有关部门及时拨出了专款,对陈圆圆墓周边环境进行了相应的改造。陈圆圆墓修葺一新,从此开始正大光明的接待纷至沓来的怀旧访古者。
人们不禁要问:陈圆圆倘若大难不死,为什么不回姑苏原籍,而要选择思州这个地方安度晚年呢?叶落归根,怀念故土,老年思乡。这是千佰年来中华民族固有的心理特征啊。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当时的社会政治气候,以及陈圆圆的特殊身份和思州的人文地理环境来进行综合分析。
陈圆圆饱受苍桑,历尽坎坷和波折。眼看着吴三桂在明亡明,现在又野心勃勃事清叛清,早对其心灰意冷。在劝导吴三桂莫开兵衅兹扰生灵,自卸兵权同隐山林无效后,搬出了原来居住的紫薇宫住进了安阜园。“圆圆独居别院”,不是因为“三桂后妇悍妒”,而是因为陈圆圆对吴三桂叛清的阴谋野心早已“窥其微”,既劝不了更制止不住,“气为修道士”,一心向佛,想伴青灯古佛了却残生。但她既是王妃且为人母。对于吴三桂所作所为她可以不管不问。对儿子吴启华,她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了。当时吴启华可能尚在襁褓或者仅为身孕。为后代计,她必须生存下来,选择一个僻静而又安全的藏身之所,把儿子抚养成人。吴三桂反清后,因是“贼巨”,康熙皇帝“务尽根除”。倘若陈圆圆回到姑苏原籍,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选择思州隐蔽下来正是她的明智之举。
据《思州府志》记载:“思州始名于唐,开府于明”。“先有思州,后有贵州”。另据《元史》第五册地理篇介绍:元代思州、播州(现遵义)、新添寨三个军民安抚司共辖贵州,思州管辖的地域包括现在湖南靖州以北以东的很多地方,比现在黔东南自治州管辖的地域宽广得多。
从元到明至清,思州更加繁荣。据《东华录》卷十四载:“平溪、青浪二卫学,向属黔省思州考试。兹因驿站归并楚省,学校亦随改隶。诸生应试需下武昌。有洞庭之险,士心畏阻。请将二卫学仍归黔省考试。下部议,从之。”由此可见清代思州规模。
思州地处湘黔边界。东进湖北,南下湖南,北上四川,西至贵州云南。陈圆圆藏身的天安寺距长江支流沅江上游的舞阳河数十华里。从舞阳河乘船顺流而下,经沅江入洞庭,再入长江可直达姑苏。这种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清代,在陈圆圆眼中已经是非常的难能可贵了。
陈圆圆当年居住的天安寺和鳌山寺今天均已荡然无存。但据《贵州通志——贵州古蹟志》十二卷载:“鳌山寺,在府城西,唐天宝中建”。清代《统志》亦载有“鳌山寺在龙鳌里,唐时僧慧通建”。民国《岑巩县志》记载:“天安寺,在大有乡蟠龙寨丛林内,今废。”这些记载都证明天安寺和鳌山寺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
再则。我们也不妨从吴三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他自从决定叛清以后,当然首先要考虑一下万一失败以后怎样收场。他儿子吴应熊远在北京,名为额附,实质上是他吴三桂在北京的人质。他只要一有风吹草动,首当其难的就是儿子吴应熊。孙子吴世蟠虽然在身边,但是打起仗来,谁敢说不会有什么三差二误。吴家的香火谁来继承?他身经百战,老谋深算,当然会给自己的儿孙留下一条后路。笔者甚至怀疑:什么“自沉莲花池死”,什么“葬于昆明商山寺之侧”,都是吴三桂自编自导用以遮人耳目的一场闹剧。倘若世人都知道吴三桂还有一个名叫吴启华的儿子未被抓捕,那不是显得康熙皇帝太愚笨了吗?据说当年吴三桂曾在思州毗邻的镇远府操练过兵马,至今留有“吴王洞”、“操马坪”等旧址。在这期间,吴三桂出于政治野心,用战略眼光看中思州,在这里营建万一失败以后的巢穴也是可能的。
现在。陈圆圆的秘密已经公开。陈圆圆墓已经被岑巩县人民政府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随时欢迎朋友们前来怀旧访古。
一堆黄土一芳魂,一千子孙一脉承。
红颜秘史今不再,解铃只需系铃人。
朋友怀旧来访古,金杯满斟洗风尘。
思州鳌山有土酒,欢迎远方客光临。
作者签名: 能鸣的钟说明没有停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