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林少卿-个人文章】
品《绝响》
□ 林少卿
2005-05-08 15:38
收藏:0
回复:1
点击:5303
【品文】绝响
文/林少卿
《绝响》是吾友江风名篇,不品尽意境不能说到位。意境是对整篇文章一个极度包容,真实、自然、深挚的感情,深刻的体悟,深远的想象,深厚的内涵,此皆意境之精要。
应该说你举重若轻的功底很深了,下笔轻灵,笔下境地清新飘逸、不染尘俗。可入细看,才发觉你执笔之心沉重,满纸萦绕淡淡哀伤,笔之所触皆不食人间烟火,你,在冥想……
成人的冥想有太多主观的东西,对俗世种种心生不满而于自然事物中诱发幻觉,心驰神往。前文展现之超脱尘世,我以为,此有我之境。
何为绝响,或许从解读你的角度看开去,先前冥想时诸多天籁之音是绝响,但我,所悟不同。
当读到那一声清澈童音,仿佛有入耳梵音。呵,我也在你笔下虚境里沉迷太久啦,幸得这一声喊,顿回神。这一声也将我从飘忽仙境打回现实。绝妙的一笔,绝妙的一声,我推此为第一绝响。
天籁之音,原是树叶碰撞的声响。存之真切,左右相伴不自知,我谓之第二绝响。
作为读者,我隐隐有一种升华,在心中冉冉而起――再入尘世,放眼望去,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此时青山绿水,处处分明,山高不碍白云飞,心灵沉重将涤荡无存。
没有升华?相反愈加伤感,树叶碰撞声竟仍是这般枯燥。可惜……
突发两点设想,
一,再入尘世,可写眼前景致焕然一新。若写到人间处处分明,便有无我之境。
这纯粹是我私心作祟,想你如椽之笔,何不来些无我之境,你、我再较高、低。
二,文末褪去忧伤和哀愁。
那天籁之声,正是孩子时常伴随、不染尘世的呼声,以及真切的自然之声,有此长伴,不该开怀一笑么,呵呵。
至于有我、无我。水月镜花,固可见而不可提。然必先有此水,后月可印潭。有此镜,后花可映面。月与花也,兴象风神,水与镜也,亦水澄镜朗,而后,花月宛然。
有我之境,等若水、镜不清,花、月映照其中,不尽客观真实。如用含带主观色彩之目光看待眼前之物,那物必也蕴涵你意欲表达之情感。比如那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无我之境,等若水澄镜朗,花月宛然。一切反映出客体本来之面目,人寓物中,物入人心,真实得尽量不含杂质。比如这几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非陶潜、苏轼神仙出世之姿能就。
那段摘自钱钟书老先生的《谈艺录》,与你共赏。
意境无高低,徨论有我、无我,有境界自成高格,你取深厚幽远,只是我想看积极清朗,可得否?呵呵!
吾友江风,林中雅号“抚琴听雨”。
绝响
文/江风
幽谷中,有一缕清音在回旋着。婉如仙界仙女的清唱,洗涤着俗世的尘埃。
淡淡的朝露,婉如曼舞的仙娥轻轻扬起的丝袖,温柔地沉浮在行人的足边。
随着微风捐过,仿佛要撩起少女垂地的裙裾,偷窥她那如脂的金莲。
每次走过这里,内心总会不经意地滑过一丝很温柔、很温柔的感觉;总会不经意地涌起一丝很温柔、很温柔的感情。
伴随的总是因为没有倾诉对象而泛起的幽幽的怨。但那愁怨竟也很轻很轻,就象那漫山而过的雾,轻柔的让人无法掂量,轻柔的让人觉得那幽怨也象是一抺淡淡的幸福。
每次来到这,看着清风携带着薄雾行走,就想着要倾听。
瞌上双眼,沉沉地低吟。憇静地感受着轻轻抚过微红的面颊的清风,传送来冥冥的、若有若无的天籁。然后再用心──用虔诚的心去凝听。你会听到玉箫催竹,你会听到雪笛落梅,你会听到隐士抚琴,你会听到诗仙唱和。忽且,洋洒着鹤舞白翅的微响;忽且,荡漾着龙酣云潭的轻声。甚至,你会听到雾的起落。
真的,我每次都能真切地听到。
那天,我又沉浸在这神仙世界的天籁里,牵着我那稚气的侄女。
“叔叔,树叶碰树叶的声音真好听。”
啊!!!原来这所有的一切声响,是来自这!都来自这!!来自这三岁幼童都知晓的浅显!!!
那次以后,我也偶到这里,虽然清风抚面的感觉仍然轻柔,朝雾弥漫的身姿依旧飘逸,可我再也听不到,那曾令我欢怡陶然的天籁。听到的只有,树叶撞击树叶的枯燥声响。
嗨……真是的,这美妙的东西,怎么就那么易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