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阿剑-个人文章】
走进西安之三——乾陵
□ 阿剑
2005-05-31 09:31
收藏:1
回复:6
点击:824
在西安,同行友人说去看看乾陵,看那一代女皇的归宿地。我欣然接受。
其实陵园之类,老百姓大白话叫墓地,平时人们会认为墓地不让人感到晦气,也让人感到恐惧;殊不知一旦称之为旅游的,就总少不了往某某陵园(墓地)去。我可能从小受家庭中那种无神鬼论教育的薰陶,所以对陵园之类倒没有什么避忌。记得我小时候生活的那座县城里,唯一的公园实际上就是一座烈士陵园,第一次是我的母亲带我去瞻仰,后来是自己经常去,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高高耸立的纪念碑,那长青的松柏,那墓前的一对石狮,我会坐在那洁净的台阶上,对着静极了的四周,心里很安宁。后来到广州,我也像当年我母亲一样带我的女儿去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等处,但广州的陵园就不安静了,车喧人闹,人的心很难进入安宁的境界。到帝皇的陵园,自然不会有对先烈那种敬仰之意,但却也颇有种怀古思远之情。
汉中这块黄土地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多么显赫的人物,他们最后的生命都归在这块黄土里。当地人告诉我,这里有埋着七十三个皇帝的七十二座皇陵。实在不可思议。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在陵墓的甬道南望,只见东西对峙的两座弧形山岭,上有土阙,远视如一双对称的乳房,让人一下就想起那位集明主、暴君、毁誉、褒贬于一身的风流女性。北面石灰石质的石山为墓穴所在,但只见荒草萋萋。据介绍乾陵原有外廓两层,因年代久远,已毁坏无存,现可供欣赏的是那一批几经风雨的石刻。甬道是新修建的,华表、翼马、朱雀、石马与牵马石人为乾陵增添了几分神奇色彩。那十对称作“翁仲”的直阁将军,神情庄严地守卫在陵前,冷漠的面孔上看不出他们的智慧;六十一王宾的头部绝大数已没有了,却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少数民族和西亚一带对大唐风范的崇仰。现在的乾陵惹人驻足的大概数那“述圣碑”和“无字碑”。“述圣碑”是武则天为李治歌功颂德所作;“无字碑”则为武则天而立,碑上不刻一字,功过任由后人评说,将女皇的狡诘与睿智表露无遗。有意思的是今天原“述圣碑”上洋洋八千文字,经风雨侵蚀,已模糊难辩;而“无字碑”上却有后人记述修复乾陵一事。正是:有字碑已成无字碑,无字碑却作有字碑,不知女皇泉下作何感叹。
人再显赫,死后也要埋进黄土,而这黄土又世世代代留与后人。在乾陵,我心血来潮,想去看看这皇陵根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我沿着土坡往下走,到了一孔窑洞之中。我是第一次走进真真正正的陕西窑洞,即刻感受到陕西人的热情。我坐在土炕上,听他们谈他们的生活、谈他们的劳作,他们还带我去看他们的田园。黄土坡上,麦苗儿青,菜花儿黄,苹果树花缀满枝头,那浓浓乡土气息,与帝皇的庄严相去甚远。没有皇荫蔽佑,只有辛勤的劳作。我想,叱咤风云的人物死了埋进这块土地,而老百姓依然在这块土地上求生,生与死,我们世世代代都离不开的是这黄土地,这土地才是我们不熄的魂。
夕阳的一抹金黄从树冠的缝隙间穿出,缕缕余光映照得黄土地上光影斑驳陆离。在我离开窑洞踏上归途的时候,一个小插曲的发生使我至今仍回味无穷:一位老人拿来几只小虎样的布艺品,要我买下,我向来不爱在旅游点购物,故习惯性的拒绝,但老人仍再三相求,这三只土得可爱的“布老虎”,相信是她一针一线缝成,要价不多只须五元。看到她那满是皱纹仿佛写满风霜的脸和那颤抖的手,我的心也在颤抖。于是我给了她五元钱,并表示因不便携带,我不要那三只“布老虎”,谁料那老人收了我的钱后却执意要我带走她的作品,言表之间相当诚挚。我最终是将那三只“布老虎”带回了千里之遥的南国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家人和友人听,大家无不引发一番感慨。我至今无法忘记那老人,无法忘记那为五元钱而一针一线密缝的人,无法忘记那在金钱面前仍执着着自己的质朴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