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独听夜雨-个人文章】
丽江古城,一首凝固的古老歌谣——云南纪行之四
□ 独听夜雨
2005-06-05 03:00
收藏:1
回复:5
点击:4660
临去云南之前,有位网友说,去吧,“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不要拒绝游走古城 :傍晚的雨打在青石板上 ,是渗入骨髓的孤寂 ,于是, 一个人便独成风景。”
孤寂早已在心灵最深处根深蒂固,又何惧“渗入骨髓”?我甚至就是带着这样的渴望来拜谒“丽江古城”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
走近古城,最先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水车的车轮,许多人在那里摄影留念。我无从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但我突然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因为我想到了《堂•吉珂德》中那个巨大的风车。
也许缘于心底的孤寂,我曾以“羌笛醉客”为名彳亍于网络世界——悠远而幽怨的笛声之中,一个酩酊大醉的羌人踉跄于无边的原野……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孤寂啊?如今,我顺着用彩花石铺成的石板路漫步,仿佛沿着历史的隧道去探寻800年前的丽江。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纳西民族,正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
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从古城北眺,是高耸云天、景致雄奇变幻的玉龙雪山。她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素有“动植物宝库”的美誉,是巨大的天然水库。
800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刀雪剑,没有在这座古城的容颜上刻下一丝皱纹。玉龙雪山护卫她800年,从未表白一句;玉龙泉水洗濯她800年,从来不知疲惫……哦,丽江古城,是怎样的美丽与魅力,让玉龙山水为你如此执着?
是的,是玉龙雪山和玉龙泉水造就并呵护了古城的美丽与圣洁。
古城北依象山,西枕狮山。因为世袭土司为“木”姓,“木”在“口”中为“困”不吉,所以不筑城墙(正因没有城墙,所以游览古城无需购票)。城内均是纳西族民居。民居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古色古香,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院内种花植树,古雅秀丽,故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养花”之称,是留存至今的中国古建筑的一笔宝贵财富。古城中心,由整条繁华的铺面围成一块方形街面,称四方街。共有四条主街,每条街道又分出许多小巷,大街小巷相连有序,四通八达。清澈的玉泉水分东、西、中三股流入城中,又随巷道分无数支流,绕街穿镇,入墙过屋,流遍每一个街巷,环绕每一家门庭。有渠必有桥,城内有建于明清时期的大小石拱桥、石板桥300多座。真是一石跨渠,渠绕民家,开门即河,迎面即柳,形成高原水乡“户户泉水,家家垂柳”的特有风采。四方街的居民,不但讲究“三眼井”用水法(即泉水喷涌的第一眼井供饮用,下流第二眼井为洗菜,再下流第三眼井方可用以洗衣服、涮拖布),而且街上仍保留着古代利用河水清洗街道的装置,可以定期冲刷街道,保持古城洁净。
没有玉龙雪山,何来玉龙泉水;没有玉龙泉水,何来“高原水乡”?没有“高原水乡”,何来“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之美誉?
在城中游览,所见尽是明清文物,令人不能不油然而生怀古之幽情。
唐朝文成公主把茶叶引入西藏,使西藏人习惯了饮茶。但西藏不能种植茶叶,所以只好用马匹、药材、皮毛等高原特产来向中原换取茶叶。天长日久,便形成了“茶马互市”,而那些连接青藏高原牧区与川、滇产茶地的互市必经之路,便是今人所说的“茶马古道”。丽江正是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当年频繁的商旅活动,使这里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茶马古道”上远近闻名的一个重镇。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 “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走在古城,在民居的墙壁上或店铺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上随处可见东巴文字。此外,“纳西古乐”也是闻名遐迩,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它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
丽江古城的夜是最迷人的:商店、酒吧的灯光倒映在溪水里,四方街的空场上点起了篝火,一帮年轻的纳西族小伙子吹起欢快的民族乐曲,纳西人穿着传统的服装和游客围着篝火手拉手围着篝火,很有节奏地边跳边唱,欢声笑语迷漫在古城的夜色之中……
我用高科技的数码相机,拍摄了许多古城的夜景,仿佛游客中那些时髦的女郎,用现代的鞋跟,在古老的石板路上,敲出一串串历史的标点——那是我一生中最诗意的一个夜晚。
真的很想一个人坐在小楼的某个角落,品浓浓的丽江窖酒,听神秘的纳西古乐,赏溪水里流淌的灯光与篝火……让徐霞客踏着酒香与歌声从明朝向我走来……
那一夜,我是枕着流淌了800多年的潺潺水声入梦的。
哦,丽江古城,一首凝固的古老歌谣……
作者签名: 在没有月光的夜晚/
独自一人/
坐在礁石上/
听海的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