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刘清荷-个人文章

画匠卖艺征婚的思考

刘清荷
2005-06-07 19:30   收藏:0 回复:2 点击:4837

    重庆晚报曾报道,28岁的青年画匠李勇(化名)贴出征婚启事:愿找年龄在40岁以下、条件优越的女士,离婚或不能生育者均可。李勇是四川邻水人,他从当地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后,就开始以画人物素描为生。几年前,母亲去世,父亲患白内障不能继续画画挣钱,家里生活日渐贫困。2002年,李勇辗转福建、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始终没找到能画画的工作。上个月,他带300元和一副画笔来到重庆,希望能当上图画老师,但没成功。李勇无奈摆起地摊:“5元一张画像,刚开始一天能挣20多元,可画像的人逐渐减少,300元老本也快用光。”生活的艰难让李勇心情抑郁,左眼染上泪囊炎,画画时不住流泪。3天前,他将写好的“征婚启事”首次挂了出来,一边画像维生,一边自荐征婚。启事贴了3天,至今无一人应征。相反,3天来,连来画像的女士也没了。
   看完这篇报道后,我原本愉快的心情,也变得有些感伤了。不是因为别的,我想起了很多关于文人与艺人被生活所迫的报道,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画匠真的就无路可走了吗?为何他还要步别人的后尘呢?我心里还在想:“画家和画匠有什么区别呢?他们的本质是什么呢?”我的思绪又进入了一个想象的境界,很难说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只是觉得心里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我个人认为:“匠人是以卖艺为生的,且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人,他们多是画家作品的复制者。而画家是以艺术创新为水准,以追求艺术完美和心灵至高的境界而达到的一种精神生活享受,他们有可能被生活所迫,但艺术的灵魂却永存。”我不知道我的解释是否正确,作为一个成年人来说最好是有个人的见解,但又不能太偏离常识性的东西了,这是我一直追求的个人思想观。
   前几年,我看了相关的新闻报道说,近几年来,高中毕业生升学报考艺术院学校的人数趋于增长,且增长比率远高于报考理科院校的学生。当时,我看到这样的报道后,我为我们国家的学子对艺术的崇拜与追求越来越多而感到高兴。在这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的社会建设中,有更多的人能选择艺术类院校,这说明学子们是一大进步。可当我又看了一些有关于报考艺术学院的相关“跟风”、“做秀”的学子们又为之心痛,心里在想,不懂艺术或是对艺术不感兴趣者又何必随风而去呢?那样是做不了自己也害了别人,艺术圈内又多了一些“混饭吃”的“门样徒”——可看而不能求真的人。有一则报道看后更让我想来好笑,报道内容是:“一个连业余水平画手的初级级别都达不到要求的年青人,他则要报考艺术院校,经过了七八次的考试还是如此,别人问他为何还要报考时,他回答很干脆:‘学个人样总行吧!’听到他回答的人都笑着走开了,可心里还不是滋味。”
   艺术这个东西,本来不分高底贵贱,只要你爱好都可以学的,也可以为艺术的真理而追求的。有伟人曾说过:“一切艺术皆来源于大众。”时下,中国农村艺术爱好者越来越多,他们有的不顾家庭的贫寒,而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有在此路中跌倒不起的,也有在跌倒中爬起来继续前进的,也有半途中放弃的,也有放弃后而后再重新进入的。形形色色的艺术爱好者在生活与艺术中游走,有的喜悦、有的悲伤。这样的事情像是上天注定要让一部分人欢乐,让一部分人悲伤一样,人们也看惯了这种局面,甚至变得有些近乎麻目。艺术爱好者们不乏有执著者,可他们是艺术的执著者,生活的懒惰者,他们多是半桶水加上桶的质量不好,常常是生锈的铁桶,而非不锈钢制的桶,所以,用不了几年这只桶就自然而然的坏了,而且无法修补。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铁制桶,他明白铁比不过钢,因此常常煅炼自己,到最后也把自己煅炼成钢制桶,也懂得装满了水的桶不响,而后他们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艺术的成绩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他就成了名人或是艺术家。有一部分知道自己生来就是钢桶,钢桶一定要装满水才行,所以,他们一路顺风直到人生艺术的顶风,只是这类人太少。
   28岁的画匠征婚,本来属人之常理,我读完后才觉得不对劲。好端端的一个画匠却被生活所迫,相当于要把自己卖给与婚者,而为自己找一条出路。这种让社会同情者来接受征婚条件想来应是无可取之处。试想一下,生为一个读过师范学校的画匠,在一般的劳苦民众眼里是知识分子,走到哪里都有饭吃,为何还在这里卖艺征婚呢?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讲,一个农村的画匠,除了会画一点画,他还能干点什么?要真能干什么?就不会打出这样的征婚启示了,谁还敢主动上门求婚呢?所以,他三天无人上门应征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他除了画画还能做什么?我的脑海里突然想到了这一点!他有没有其它特殊的本领,应该说到餐馆到普通工人总可以吧,到一般企业当员工总可以吧!或者是到一般商业行业里当写字员、抄写员等等总可以吧!为何要来个卖画征婚。说到征婚,他年龄也不过28岁左右,也算不上大龄青年,为什么总把自己的路想得这么狭窄呢?我想,他是不是只会绘画,连起码的生活起居都不能自理,照他所述,他的家景并不十分恶劣,在农村像他家的情况又何只他一家?为什么别人总能有一个活法,他却如此让人想来心痛,丢了脸面呢?
   他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人,不管你如何爱好艺术,你总得有一定的家庭基础才行,并且你能经得起风雨,要知道艺术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如果只想以市场获利,那只是画饼充饥难于长久。他28岁的年龄,照理他应是一个青年画家,而却背上了画匠一词,这在艺术人中是多么不愿听到的事情。一个艺人,重要的前途不是将自己培养成画匠,而是应向艺术的最高境界发展。所以,无人应婚也为实理。有句俗语:“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我想,在当今的社会,特别是贫困的农村人来说,更是值得注意的问题,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在自己物质基础有一定保障后,才可以向你的理想前进。如果连物质基础就不能保证,那怎么能谈你的理想和美好的人生呢?
   画匠卖艺征婚,从侧面反应出,我国艺术普及还不够到位,也反应出我国艺术人才的物质基础薄弱,这类人很难过上正常的生活,也是经不起物质生活磨难的人(我指的是一般艺术人才,但特殊为艺术献身的人例外)。照理说,一个在师范学校读过几年书,并且幼年就受父亲的培训的人,他虽然是画匠,但绘画基础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难到真的是国民的绘画欣赏水平提高了?还是人们对艺术根本不感兴趣,一味只求物质保障,也没有多余的消费去买这低廉的精神消费品?我一直在思考这一个问题。画匠才出此下策,想为自己打一次免费的广告还是的确被生活所迫,我想其中必另有隐情?
   画匠卖艺无人问津,以卖艺为晃子征婚无人应征。这说明,画匠本身对自己定位也不清楚,自己心目中的对象到底是怎么样也不清楚。他只想找一个40岁以下,有孩子,有无生育能力,家景优越的女士为伴就可。我们想来就不对了,试想一下,我家庭优越还要找这样的穷小子来拖累我吗?“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是众人皆知的道理,一般人的心理常态就决定了画匠的做法有结果的可能不太大。
   画匠卖艺征婚,作为新闻稿,我认为作者想通过事实告诉我们,艺术这个东西在中国境内还未得到继承发扬,反而它正在向一种偏离艺术本质的方向发展,一般人对于艺术的东西还是只能“可观而不可求”的精神享受,而对于经济富裕的人来说,他们更不是以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事实,而是以经济的意识来确定他在社会的地位及其它。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富人,你会首先想到以艺术为本吗?我想多数不可能,因为中国的艺术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根本未得到过普及,倒是经济利益趋势倒是得到普及和发展了,这或许就是国人的一大悲哀吧!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的艺术能与经济同行,共同走向繁荣的世界,我看只是任重而道远罢了。
  
  

作者签名:
文刀中间平

原创[时事关注]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