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尘*儿-个人文章】
怆凉秋情惜易安
□ 尘*儿
2005-06-15 09:25
收藏:0
回复:6
点击:5710
怆凉秋情惜易安
————再读易安《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抵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着,寻觅心灵寂寞的慰藉,寻到的却是冷清的感觉,又多一份秋的悲戚和幽怨。词之始,通过极富感情色彩的七叠韵字,看似无关却又通领全词贯穿全词,使其与内在情感和谐统一,将读者的思绪完全地引入一个凄冷意境中。且此开端给全词定了基调,显示了词意境的倾向性,为全词巧铺主线,使词句之间的衔接形成递进关系。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抵它晚来风急!
浅酒敌风,此为词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刚有丝丝暖意却又袭来阵阵秋寒,如此时节难把生活安排的略感舒适。清酒尚淡,只能浅醉,如何抵得住急急而来的秋日晚风。“急”字愁煞人,也为最后的“愁”做了铺垫。秋瑾诗:“秋雨秋风愁煞人”直用“愁”字略显诗句平白。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伤往事,为词的第三层。望远天,群雁南飞,让离家漂泊的人触景伤情。偏偏又认出雁儿,是多次为其传递书笺的旧日相知。“物是人非事事休”此刻她与云中寄锦书的丈夫相隔人间天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落花无依,为词的四和五层。菊花,满地凋残堆积,憔悴了。现在还有哪朵花可以摘下来插在鬓旁?一个人守着幽静的小窗,又怎样才能度过漫长的夜。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细雨,此为第六层,将全词意境凝练成一个“愁”字,与始句寻觅对应。想寻觅,怕寻觅,寻到最后觅“愁”字。飘来细细的雨,滴落在梧桐叶上,直到黄昏,仍然是一点一滴。如此光景,又怎么能是一个“愁”字所能表达的呢!梧桐为实物,点点滴滴却为虚声,此句于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词意变化而来。
《声声慢》又名“秋情”,易安写于其晚年。在词的创作中易安将自己独特细腻的感情溶入其中,同时,摆脱了宋词“婉约派”绮丽靡雅之风的束缚,表现了近似于汉乐府中《上邪》民歌的坦荡率直。吴灏在《历代名媛诗词》中评易安词:“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所有,庶几苏、辛之亚”很有见地。
全词起句运用双声叠韵与唇齿两声词字,细巧奇妙,使这首秋情词截然区别于其它写秋情的诗词。易安认为“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深得叠字之法,后做“庭院深深深数阙”词句。故此可以说易安采用七字叠韵,应是受欧词启发。与易安同时代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赞赏道:“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夫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后人也曾仿其叠字成词,如元代乔吉的《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懒懒,停停当当人人。”因只注意重言、双声、叠韵而忽略了词应表达的内涵,缺少完整的艺术构思及感情发展,缺少真实深刻的感觉,缺乏艺术感染力,造成病词之堆砌,给读者以买弄之感。
易安善于提炼口语,自铸新词,往往只是些许的几句词就能表达其完美的意境。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后人将其创作以金兵攻占汴京为线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词创作爽朗明快,“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反映花以赏心,酒以聚友的温婉富足。南渡以后,因国破家亡而颠沛流离,她的词风从清新婉丽转为悲叹身世,怆凉凄怨情调感伤,“仲宣怀远人凄凉,病卧残月上窗纱”。综其特点当是婉约派代表作家之一,王士桢《花草蒙拾》中评说:“婉约以易安为宗”。然而,易安词兼有豪放豁达的词风,如“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便突破婉约格调,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在花间月下之外的九万里大鹏展翅的豪放气概!
梧桐树,三更天,点点滴滴雨声残。
飘零残叶怜清照,怆凉秋情惜易安。
李清照小注: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为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博雅能文,易安十八岁与当时还是太学生的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因父荫,历任地方官,是当时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易安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其所搜集整理的书画金石也遗散,女词人在境遇孤苦中结束一生。
作者签名: 给我一个空间没有人走过,给我一个空间没有人爱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