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痴情疫苗-个人文章】
读王行先生《乐为录》
□ 痴情疫苗
2005-06-19 19:44
收藏:0
回复:1
点击:5316
王行先生的文名我素有耳闻,对于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作者,能在古稀之年笔耕不辍,虽未曾谋面却充满了敬佩。近日有幸读到了王行先生的杂文集《乐为录》,现在,我就来对这本《乐为录》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妄言之处还请见谅。
杂文不仅是匕首、投枪,也是社会不断前进的号角。现在的杂文在关注体制、国民性、腐败等方面都展现着非凡的魅力。王行先生的这部作品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社会问题的思索体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这部文集的第一辑《清音放喉》中,作者深情的讴歌了各方面的先锋模范人物,其中有与SARS作斗争的医务人员,有党的好干部郑培民、龙清秀,有为农民立言的李昌平等等。在文集的第二辑《肝胆泛舟》中,作者侃侃而谈,针砭时弊,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陋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揭露与批判。
对于故人的怀念和对于往事的回忆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也是这本文集最能打动读者的一面。文集中追忆了与自己长期生活和工作的故人的音容笑貌,如鲁藜、李云青、苏子白、尹敢、胡玉坤、刘健民、庞志民等。通过对故人的思念和对以往生活的追思勾勒出作者年轻时走过的足迹,作者能在艰苦的生活中品味出生活的乐趣,让我感到他对生活的热爱。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王行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与故旧的交往,没有轰轰烈烈,却如涓涓细水流淌在读者的心中,如回忆尹敢同志时,提到了尹敢和另一位同志的鼾声如雷的旧事,真切而真实,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在《怀念刘健民同志》一文中提到了刘健民同志对自己婚恋的关心,通过这篇文章,看出作者对其充满了感恩的心情。
对于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回忆和思念无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王行先生用流畅的叙述和真挚的感情向我们展示他们那一代人平凡而充实的生活。
另外,书中一些小的生活故事读来也充满了情趣。例如,作者在《邮寄之乐》一文中叙述了自己自费出版了一本杂文集《不怠集》,充分享受了出书之乐。对于作者来说,生活充满了乐趣,就连邮寄也能使作者体会到快乐。对于一位陌生邮局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作者充满了深情的感动。在《儿孙为我们庆金婚》一文中写到:“那么多人为我们祝福,欢乐从始到终淹没着我们。”金婚之乐其实就是儿孙满堂阖家团圆之乐,是人间的天伦之乐。这种欢乐在作者的笔端汩汩流出,让许多和我一样的读者为他感到幸福。在《我跟孙辈学电脑》一文中记叙了作者和孙子和外孙女学电脑的过程。对于作者,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学习之乐。
虽然这部《乐为录》语言流畅,感情真挚,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部杂文集的文体感不强。《乐为录》虽以杂文命之,但许多文章却更似散文或随笔,尤其是第三辑《天高云淡》中的大部分作品已不能归入杂文之列。我想区别这两种文体的依据更多的是看文章中是“议”多还是“叙”多。任何细心的读者都能感觉到这部《乐为录》更似一部散文与杂文的合集。
二、部分杂文思想深度不够,难免落于窠臼,有人云亦云之嫌。缺少思想性和前瞻性是这部杂文集最大的缺憾。杂文,鲁迅先生称之为“杂感”,这生动地指出了杂文创作的主题必须能敏锐地感知、感受以致有所感慨,因此杂文必须能承担起社会“中枢神经”的感应功能。但这些感应应该是多数人未感知或感受不深刻的东西,只有这样,杂文才能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而王行先生的这部杂文集中所选的部分文章在这一点是有所欠缺的。
思想之美是杂文最大的特色,杂文要想不落窠臼,最根本的不是语言如何优美,构思如何巧妙,而是应在“思想”二字上下手。也就是说杂文作者不仅是社会批判家,更应该成为新思想的开拓者。王行先生的杂文似乎更重视“批判”(虽然不够深入),而忽视了对新思想的开拓。
三、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作者的文章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嬉笑全无,怒深而骂浅,使杂文缺少一定的可读性。我觉得再生动的严肃教育也无法与活泼的实践教学相提并论,因此能在严肃的论题中找寻到活泼与轻松,更能感染读者。
四、文集中的大部分文章浅尝辄止,第一辑和第二辑的杂文只涉及表层,对问题的分析与理解不充分;第三辑中的文章好似在记流水账,对于细节的描写不够,以致对于人物的刻画不深刻。
要想写出精品杂文,就必须要有广阔的视野、深邃的思想和炽烈的感情。只有这样,杂文才能启迪心智,震撼灵魂。对于一位我祖父辈的老作者,有时过分的苛求会让我感到不安与惶恐。但是,在王行先生的文章中,我毕竟读出他的真诚与正直。
作者签名: 生命中:一半在寻找,一半在迷失。 |